设置

关灯

第六十二章节 死战(三)

的翻版,所以有很多地方已经不符合日本的国民性,而为了发挥大和民族的特长,就必须重视精神因素。

    早在1909年《步兵操典》经修改后,再次颁布的第二年,陆军教育总监-大岛久直将军就在向陆军步兵旅团长、步兵联队长等各级官佐介绍操典修改过程和修改的指导思想的时候说到:“最近的战争已明确证明,无形的武器能破铜墙铁壁,军人精神所至之处,必能以寡破众。在充分注重有形教育的同时,更应铸造精魂充沛之军队。”

    而更早的时候,陆军参谋本部在1907年野外要务令修改理由说明中也提到,日露战争中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天皇陛下的圣德和诸军将士的忠勇。陆军高层认为“吾国特有的武士道精神之发挥,将来必须进一步发展武土道,振奋大和魂。”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陆军一向强调必须拥有一支以一当十的军队,攻击精神的灵魂所在便是铳剑术突击,白刃决胜。

    认为以守战胜攻战”是“不顾固有之志气”的空论是整个日本陆军上下的统一认识,事实上,早在1885年修改的兵学教程中,日本陆军便已经完全不再提及防御之利了。

    这种在战术上也否定守势、防御的思想的产生,与法国陆军1884年修改的操典中所出现的强调进攻、贬低防御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进攻至上主义是陆军上下的共同认识。

    而1916年,陆军参谋次长田中义一也在《借行社记事》上发表了题为《欧洲战争在战略战术上给我们的教训》的评论文章,文中说:“攻势作战之必要,无人持异议。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欲达战斗之目的,都不能不取攻势,这是本次欧洲战争之前各国已形成之共识,各国国防大方针无不采取攻势作战。”

    1921年临时军事调查委员会编写的3卷本《从欧洲战争的经验看战术发展趋势》中,则写道:“在西欧活跃的运动战不久停顿下来转为阵地战时,当敌我双方在所进行的进攻战中只能付出巨大损失时,有人便认为应取代代价高昂的攻击战法,即以防御战法,以逸待劳,以乘攻者精力消耗殆尽之危。但此后的战争经验证明,取胜之根本在于进攻之格言更放光彩,实为永恒之真理。”

    1928年的《统帅纲领》和1929年颁发的《战斗纲要》都强调“作战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采取攻势迅速歼灭敌人。”“进攻是摧毁敌战斗力、压倒歼灭敌人的唯一手段,除迫不得已的场合外,均应果敢实施进攻,即使主动机一时为放所掌握,也应尽一切手段,断然采取进攻行动,挽回战局。”

    “攻势、进攻至上”的理论观点和倾向是整个日本陆军的共同认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淞沪战地上,虽然日本军在兵员数量上处于劣势,而竭力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的原因所在。

    而以《统帅纲领》和《统帅参考》代表的论述大兵团作战行动的条令、教范和学术著作及文章,都着重强调实施速战速决的大兵团会战,压倒和歼灭敌人,使敌人无喘息机会,以确保自己的优胜地位。显然这一点,在淞沪战场上也就是日本军所期望的。

    为了达到会战的目的,唯一的途径就是采取攻势作战,进一步的发起攻击,即便是在主动权一时为敌方所掌握的情况下,也要求“以卓越的指挥夺回主动权,以果敢的攻势挽回战局。进一步将会战引向胜利。”

    而会战的胜利取决于坚定的信念、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洞察捕捉和利用战机、上下互相信任、各兵团的协调行动以及集中使用兵力等诸多方面,

    作战兵力的合理的投入使用,是整个会战的着重点所在,尤其是初战必须要取得胜利。而在决定主要作战正面和方向上,则要求根据作战企图,考虑敌我战略关系、一般的地形、敌军兵力构成、火力配备等方面。只要情况允许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