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三一章 太岁头上动土(三)

    李潜听了暗暗心惊。(手打小说)看张明塘的架势不是冲着他李潜来的而是冲着李世民来的。只是李世民掌控天下一多半兵马,而且李渊退位也是李世民与李渊早就商议好的,他们如何阻止此事?是他们丧失了冷静胆大妄为还是他们有所倚仗不惧李世民?若是有所倚仗他们倚仗的又是谁?除了李世民谁还有能力收拾这个摊子?

    李潜想了想忽然想明白了。这个摊子并非没有人能收拾,李世民固然有实力但他也并非不可取代。在大唐还有一人比李世民说话更管用也更适合收拾这个摊子。此人就是李渊!李渊之所以愿意退位为太上皇,是因为他两个儿子因为争夺皇位而死,他已心灰意懒不愿再为国事操劳所以才愿意退位。但无论如何他威望要远远高于李世民。特别是在民间因为还未退位百姓一直以为他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只要李世民被打败,他重新控制了局势,李世民从太子到反贼的剧变不过是他的一纸诏书而已。

    只是固然李潜想明白了这其中的缘故却依然不明白张明塘有什么本事能将李世民从太子打落成谋朝篡位的反贼。李渊固然可以一纸诏书这样说,但没有文武百官的支持他这张诏书就是废纸。难道张明塘他们已经控制了文武百官?李潜随即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别的不说,单是关中十二军有一多半是控制在李世民手中的,文武百官中除了少数几个大多数也是倾向李世民的,不然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也不会这么快控制住局势。张明塘以及他背后的人又什么把握控制军队和文武百官?

    除却这个可能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张明塘他们想仿效玄武门之变来个擒贼擒王,首先控制李渊稳住局势,然后找机会铲除李世民,只要李世民一死他周围的那些文官武将就失去了靠山,收拾起来不过是李渊一纸诏书而已。历史有颇多相似。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也没有多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朝堂上他的势力远没有李建成的大,但随着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世民成了李渊唯一的选择,李渊即便再不喜欢李世民也只能让认了这个结果,让李世民当太子。反过来讲,若张明塘以及他背后的人控制了李渊杀掉了李世民,李渊即便再愤怒也只能认可这个结果。何况张明塘背后还有个张婕妤,李渊的儿子也还有好多个,选一个当太子继承皇位没什么问题。

    难道张婕妤想当第二个吕后?!这是李潜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不过李潜随即否定了这个想法。吕后与刘邦共患难多年,刘邦手下不服吕后的大将和重臣如韩信、张良、彭布都已经不在,没有人能够威胁吕后。可张婕妤不同。朝中有许多重臣与她不是一条道上的人根本不可能帮她。比如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前保持中立的萧瑀、李靖、李绩、柴绍等重臣大将,他们会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兄弟相争保持中立,但绝不会对张婕妤干预政事置之不理。而且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琼、程咬金、段志玄、侯君集、屈突通等将领都是李世民的铁杆,他们中的许多人连李渊的帐都不买,更别说张婕妤一个倚仗李渊宠信的妇人。

    思来想去,李潜确定张明塘所说的这些不过是他和他背后的人一厢情愿而已。谋朝篡位岂是这么简单?若是控制了李渊便能控制整个大唐那也未免太儿戏了。不然李世民为何要与李渊达成退位条件后才登基(事实上李渊退位的确是与李世民谈了许多条件后才同意的。这些条件虽未有明确记载但在贞观年间李世民的许多举动中都可以看出来)?他们这帮人只不过想效仿李世民却未必能有李世民那样的魄力。不过若他们的阴谋真要得逞了大唐必然陷入混论。虎视眈眈的突厥人、吐谷浑人肯定会趁机进犯大唐,中原将会再次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这正是李潜所不愿看到的。

    想到这李潜点点头,“你说的很对。原本我还在考虑如何才能不耽误陛下退位和新皇登基两件大事,你的话给了我一个很好的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