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孙策来信
没有直属领兵之权,能直领并始终带领的只有自己的亲军私兵,而这亲军的数目,都是有定额的,且非常苛刻。这是为防将领拥兵自重所定的制度,按制所有的军队都是属于朝廷的,将领无令符印信,不得私自统带。魏蜀吴三国,甚至前期的各大割据势力,也基本都是承此制。
二千兵加五十骑的亲军规模,那已算是很大了。尤其江东缺战马,骑兵稀少,孙策能拨给周瑜五十骑,可见亲厚与重视了。孙策还亲自为周瑜鼓欢,给周瑜宣传造势,让人都知道周瑜的声名。
孙策给予周瑜的这些,除了两人从少年时建立起的非常好的私人友情以及孙策初伐江东时周瑜对其提供了兵马粮草并带军协同作战外,与这三年的书信往来中周瑜背后为孙策出了许多谋划也大有关系。只是周瑜这些暗里的功劳,孙策并未向人明言罢了。或是告知他人多有不便,或是什么其它原因,但反正这些功劳孙策都是一一记在心里的。到周瑜正式来投,他便把这些功劳全部化为奖赏。
(史载,孙策对周瑜“赐赠莫以为比”,也就是没人能比,连孙坚的老部下也没这般殊荣,搞得许多老将都很是不服。)
孙策的信仍是如前一般,却倒是有一件事十分惹周瑜注意,便是孙策的信中言及许劭死了。这个许劭正是那位著名的人物评论家,作“月旦评”,评过曹操,评过刘晔的那一位。
许劭是刘繇的幕僚,孙策正赶着刘繇打,非常关注对手的情况,因此许劭的死讯孙策也很快得知。
不得不说,许劭看人的眼光那是相当准,但选主公的眼光就有点那个了。不过人不是神,也有走眼的时候,或者其中有些什么曲折的因由。人在乱世,身不由己,要投靠谁并非随时地能自主选择,有时也是迫不得已的。就像徐庶,便是一个典例。
当然,许劭应该不是也因为这个。不过具体什么缘由,周瑜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许劭是投了刘繇。再且选择主公,也有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不是看谁有前途就一定要去投谁的。如果主公的理念与观点上与己不同,做不到统一的认知,那投过去做什么。主公做的不是你想做的,你想做的也不是主公想做的,这就很难相容。既知不容,那又何必去投。就像诸葛亮,以他的眼光与才智,难道看不出曹操比刘备更有前途,但他却选择投了刘备。
在选择主公上面,并非只是单纯的前途考虑,还有许多复杂的个人因素与考虑。比如家族、喜好、志向、主公的品德与性格、投过去是否便能得重用等等。这些种种,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君择臣,臣亦择君。
周瑜不知道许劭是因为什么选择了刘繇,但看到这位著名评论家的死讯,不禁十分感叹。孙策在信中对许劭之死,亦是颇为叹惜。
周瑜看完了信,略略消化了信中所提及的一些消息,然后放下信,向那信使又略问了几句孙策那边的情况。这些,自然多是孙策信中未有提及的。有提及的他也有问了几句,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对事物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要了解没有亲眼见到的事情,自然是要向不同的人多加打听,最后综合,才更有助于了解这件事情的本质与详细。
问完话后,周瑜向信使道:“你且先去休息吧,明日我把回信交付于你!”
信使应诺,拜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