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一章 游览 取字

    翌日朝食过后,周瑜亲自充作导游,领着父母与孙家老小在城中游览。周异对他最近的“不务正业”感兴趣,周瑜便领他们先去参观游览工坊。

    三座工坊如今还是同在一地,不过那座废弃的宅院早已被修缮一新,再也不见半点荒废破败之色。原本的架构也早已大为改观,该修的修、该拆的拆、该重建的重建,规划工整,井然有序,还有一队十人的县兵在此巡逻护卫。

    周异对这些都大感兴趣,详细参观了解了每一个工艺流程,从原料到成品,弄懂了纸与铅笔、牙刷这两样新事物是如何制造出来。孙家几个孩子也对此很感新奇有趣,包括孙权在内,都并无不奈,很有兴致地看着。

    现在这三处工坊的出产也多了许多花样,铅笔有不同粗细与不同颜色漆饰的,还有雕刻的各种不同图纹、花案作装饰,形状上也有圆的、扁的各异,另周瑜还命人试制出了彩色铅笔;牙刷也有了多种不同造型的,装饰上也同样是在色彩、图案、花纹方面作文章,另还出现了镶金镶银镶玉的,以彰显身份,提供给豪富之家与有身份的人。

    这段时间下来,这两样东西都略打开了市场,已经开始有人接受与使用了。牙刷的接受度与销量方面,倒比铅笔要多一些,毕竟牙刷是生活用品,使用范围更广泛。铅笔则是书写与绘画用品,这时代读书识字的本就不多,用到的自然就少,起码普通百姓家是很少用到。

    而文人士子们书写也不会转用铅笔,现在的主要书写载体还是竹木简牍,铅笔是不大适用于在这上面写写画画的,还是更适用于纸上。但即便纸张普及了,铅笔也不会随之普及,书写习惯与用具不是轻易可改变的,文人们更喜欢遵循传统。笔、墨作为主流书写工具,可是在汉人中保持了几千年的长久不衰。

    周瑜对此早有所料,他也从未想过要让铅笔代替毛笔成为主流的书写工具。他把铅笔制造出来,不过是主要为方便自己而已,作为商品卖出去,也是兴致远远多过于赚钱。

    造纸坊方面,经过两个月来的时间,也终于把以檀树皮为原料的宣纸制造了出来。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后世技术成熟阶段所造成来的“薄如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那等高水准,但能造出来就已是一大进步了,且其质量比之草纸还是要好上不少。不过名称却不可称为“宣纸”了,后世得“宣纸”之名是因其产地主在宣城,也是由此源,但现在这纸却是在居巢造出来的。周瑜重新另命名,没再用地名贯之的取名法,而是以原料贯名,取作“檀纸”。

    纸上面倒没生出太多花样,作为书写载体,自是越干净、越白净越好,不适于装饰的太过花哨,周瑜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与研究能够造纸的各种原料上。不过还是分出了几个用途的类别出来,作为卫生用纸的手纸;作为包装用纸又厚又结实的牛皮纸,现主要用在制作信封上;还有便是打了长条竖线格子的信纸,也作为现居巢县衙的公文用纸。

    参观游览完了工坊之后,周瑜下一站带父母与孙家老小前往神农医学院。在医学院门口,周异又停下来细观了门口的那副对联。看了一会儿,周异又问周瑜道:“这两句也是你所做吗?”

    周瑜点头道:“是。”

    “‘妙手医百病,院藏绝秘方’;‘仁心常怀在,针药济苍生’。”周异念了一遍,点头赞道:“不错,很好!”

    周瑜笑道:“谢父亲夸奖。”这一副联,完全是他自己所拟作的,因此得人夸奖,更让他感到高兴。

    一行人从大门行进去,进门正对的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中间有一座高达丈许的石制雕像,雕刻的是医药之祖尝百草的神农。雕像下的石座上,镌刻着一行上了红漆的九个醒目大字,为“树医德,立医心,学医术”,这是学院的教学理念,铭刻于此。这九字也是周瑜亲笔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