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章:古都巷战(三)

的展,形成了一种极不合理的结构。世界各大军事强国都早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次战争中认识到:没有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车辆等装备形成的诸兵种配合,仅凭坦克单独已经不能取得现代化战场的优势。

    而当时解放军陆军拥有战斗步兵大约2oo多万,却仅装备了2ooo多辆装甲车;自行火炮更少:7o式122毫米简易自行榴弹炮才生产了2oo辆,8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装备数量也相当少;工程抢救车只有7oo多辆;步兵战车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上,部队的合成化程度太低。事实上,当时解放军基本上还只是把坦克做为支援徒步步兵作战的“活动火炮”,主要的步坦协同战术还停留在二战时期苏军采用的坦克搭载步兵方式。因此也难怪在了解了中国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的表现后。西方军事评论家毫无客气的说:解放军陆军机械化程度才刚刚达到二战中期苏德战场的水平。

    痛定思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失去战友的并非只有岳海波一个人。面对着一辆辆被击毁的59式主战坦克内外风干了累累血迹。整个中国陆军都在深刻的反省着自身。而从普通一兵最终走到领导着数千名战士的警卫师主力团团长岗位的刘天年同样并不例外。刘天年深知警卫第三师不是花架子,在中苏两国之间随时可能爆的战争之中,他所领导的这支部队事实上担负着甚至远比野战军更为艰巨的使命。

    虽然在北京周遍有共和国可以说是最为精锐、最为忠诚的重兵集群,但是在任何版本的军用地图之上,从中蒙边境到北京城下的距离在苏联重装突击军团的履带面前都不足以谈的上安全。因此一旦在蒙古草原和燕山山麓之上,人民解放军不能阻挡侵略者的铁蹄,那么警卫第三师和第四师将是中央直属机关,甚至是国家领导人撤离北京时的最后屏障。也正是缘于这个原因,警卫第三师自1966年奉调入京以来一直是全军数得着的装备最好、火力配置最全面、最为训练有素、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师。

    但是这一切对于刘天年等警卫第三师的指战员们来说还并不足够。“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情绪是何等的危险,对于警卫第三师来说是有着最为深刻的体会。因为就在37年前,他们曾在王必成司令员的领导之下亲手埋葬过另一支号称“御林军”的王牌之师,那片位于沂蒙山区之中,被称为孟良崮的战场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着。

    要想跟上世界军事革新的浪潮,除了新型装备的列装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部队编制上的更新。针对自己部队在合成作战方面的短板,刘天年和很多同龄的共和**人一样洞若观火。在第三师这样的精锐,虽然号称是机械化部队,但事实上距离步兵战斗装甲化仍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个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陆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披坚执锐的步兵战车。而另一方面则在于解放军在地面战之中仍没有摆脱过去以步兵为主的战术思想,因此往往是步兵的基本素质无可挑剔,其它的技术兵种则全面落后。

    这样的现况在明天就可能爆的战争之中无疑将令中**队付出更为沉痛的代价。因此从上而下一次只争朝夕的军事革命在全军悄然展开。除了通过大练兵,装甲步兵战术更趋合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也不乏象刘天年“胆大妄为”的先行者。在全军的合成化浪潮到来之前,刘天年团长便已经以第十三团团属侦察一连为试点,搞起了自己的“试验田”。

    全新的侦察一连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迷你装甲骑兵团”。全连不仅优先装备了中英联合研制的83式步兵战车、82式自行迫击炮、81式装甲指挥车等足以令最为受宠的主力集团军都羡慕不已的新型装备,更在编制上将原有的火力排扩充到了极限。虽然名义上侦察一连的火力排还是1个反坦克班、1个机枪班,1个82迫击炮班的编制,但是这些班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