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合纵连横(一)

由周恩来制定区域并建设于196o年代初期,西方达国家使馆云集此处,环境幽静。虽然198o年,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按上级指示将亮马河下游过三环路的区域规划成“北京第三使馆区”。但是那里至今还没有国家建立使领馆。

    北京使馆区是在北京的外国驻中国的大使馆所在区域,由于领使馆所在地的特殊性,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第二国境线”。领使馆区警卫部队诞生于5o年代初期,组建以来,先后进行过18次编制体制的调整或改编。时至今日,已从当初的营级单位展壮大为团级规模的编制。

    1962年5月26日,根据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外事大队恢复军队建制。随后又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第五团。第二师命令,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第五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第九团。这个团虽然其后又改称为警卫第二师第十五团。1983年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第九支队。但是其规模和装备却始终保持着全军前列的特殊性。

    先是作战编制上不是不同于普通步兵团的9个连的编制序列,而是扩编为12个连。除了普通的步兵分队之外,团警通排扩建为通信连。还组建有独立的高射机枪连。可以说除了缺乏重型机械化装备之外,完全是一个强化的北方甲种步兵师主力团。可见中国政府一贯秉承着“外交无小事”的认真态度对待着各领使馆区域的安全保卫工作。但是今天领使馆区警卫部队迅进入一级戒备封锁这一地区内外进出道路的目的却并不仅仅是防备苏联空降部队的进攻。毕竟大使馆是一国在建交国都派驻的常设外交代表机关,苏联军队还不至于丧心病狂到攻击第三国的使领馆。但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使领馆也极有可能成为苏联及其卫星国在这次奇袭之中最佳的“第五纵队”。

    此时苏联驻华大使馆位于老北京城的东北角的东正教堂旧址上,占地16公顷,甚至过了总面积7公顷的联合国纽约总部,因此曾以“世界最大的驻外大使馆”入选世界吉尼斯记录。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即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外国政府。中国政府也极为慷慨地大面积为其提供使馆地皮。

    据说早在17世纪初,俄罗斯政府就作出决定,向明帝国派驻第一个大使馆。于是,第一批俄罗斯人1618年来到了北京。由伊万.佩特林率领的哥萨克代表团在北京总共逗留了第一个外交使团,但下给它一封诏书,允许俄罗斯人前来建使馆、在中国做买卖。

    17世纪中后期,到北京做买卖的俄国商队逐渐增多。清政府对他们非常慷慨,包吃包住,还管回程路费和护送。渐渐地,北京形成了两个俄罗斯人聚居地:一是商人和宗教团体集中的“北关”,在东直门一座东正教教堂附近;另一个是外交使团居留的“南关”,即现在的东交民巷。1955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外国使馆迁出东交民巷,不知道是考虑到“北关”的传统,还是迎合斯大林这个东正教神学院学生的喜好,中国政府将经历了近3oo年的风雨变迁的“北关教堂”划给苏联做使馆用地。

    在中苏蜜月期内,气势恢弘的苏联大使馆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驿站,大批的援中苏联专家从这里奔赴新中国建设的第一线,5o年代,许多苏联专家来到北京,有些年总数多达数千人。而这其中就有包括苏联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阿里克哈洛夫、维诺格拉多夫、布洛克钦契夫和弗拉迪米尔契夫在内的111名核物理学家。

    但是随着1959年苏中关系恶化,几乎所有苏联专家都被召回国内。在“**”年代和随后的几年,双方使馆的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除了有限的经贸往来,其他交往都停止了。使馆的部分工作就是抗议照会,人数更是降到最低限度。在北京的苏联人也只剩下为数不多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