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759章 极度现实主义

    但就有那样的愣头青站了出来。“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十八世纪诞生的《汉谟拉比法典》,属于古巴比伦。”

    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崔正源却摇摇手指,否定了他的答案。“你说的法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记录的法律,但不能绝对地说,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律。而且法律从有概念到形成具体的条文,这其中肯定会有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法律的出现,其实是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感觉到了需要的问题,才促使了它的诞生。”

    说到这里,他又加强了些语气,着重强调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是人类创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规定了人类。这是一个先后、主从的顺序,在我们使用法律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白这个关系。也就是说,法律其实只是我们需要使用的一个工具而已,跟汽车、筷子、书本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不是灵活的去使用它,只盲目地遵从法律的条文去做事,那么不是奴隶又是什么呢?”

    又一个学生站了出来,恰好他就坐在那个朴相炆的身边。看他气呼呼的神色,显然应该也是法律系的高材生。

    这些人历来接受的教育里,法律都是神圣的,是公正的,是服务于大众的切身利益的准则。

    冷不丁听到崔正源这些违背了他们日常所受教育的言论,不吝于刺激到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这个学生大声地道:“我不同意您的观点,我们的社会能够正常的运转,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如果没有法律的作用,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混乱成什么样子。所以在我看来,法律是伟大的,不容亵渎的。”

    看着学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崔正源很欣赏他的可爱。不过反击的力度却很强硬,并且言辞十分犀利,紧紧抓住了要害。

    “首先,我从来没有质疑过法律在规范社会生活方面的作用。其次,法律是根据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才去制定的。像你说的那样,法律是神圣的话,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去修改呢?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法律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才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改动。”

    不给那个学生反驳的机会,崔正源突然问道:“你知道在我们的邻居中国那边,对法律的定义是什么吗?”

    别国的事情,这个学生当然是不知道了。他摇摇头,神情很是忐忑,隐隐感觉到崔正源还有后招。

    果不其然,当崔正源又一次说出那个经典的关于法律的定义之后,满场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唯独沈太峰一脸的淡然,早就料到崔正源会把这套他奉为经典的话说出来。

    崔正源表达完了自己的观点后,补充说道:“当然了。我认为这个说法非常的深刻而真实,但不代表它就一定正确。世间的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可以得出不一样的正确的结论。在这里,因为我是演讲者,所以我只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求所有人都认同。”

    这话算是缓和了现场的气氛,让大家都变得心平气和起来。

    他已经说了,这是一家之言。又是主讲人。下面的听众们即使不认同,当然也就不能揪住不放。

    但也有一些人还在思索这个定义,感觉自己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似乎也打开了另一个认知的窗口。

    世间万物本就如此。当一种新的思想冲击进来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对人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崔正源的思想,也是他奉为圭臬的准则。

    而在这样的准则下。崔正源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人生成就。那么显然,他的思想肯定会有闪光的地方。

    既然认同了他的成就,那么就等于认同了他的思想有正确的地方。

    崔正源是著名的亲华派。大家早就知道。现在又听他提起中国的事物,便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