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下部】第七十八章 票房的秘密

增的神话背后,暗流涌动着另一套潜规则。

    片方提供影片,通过影院售票,再由观众付钱购买,从而达成一部电影的票房----这是正常的生态链。但如今。不少片方自己出钱购买大量电影票,再以赠送和低价售卖的方式将电影票给予观众。不仅制造了高票房的假象,还能排挤同期竞争影片;或者,大家来拼谁更有钱来玩这套游戏----这种方式被称为买票房。

    在中国现在的分账体系中,片方/发行方和影院分别分得43%、57%的票房。但也有不少片方,为了使影院在排片时给自己更多的场次,而自动让利分成点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票房分成返还给影院----这种方式被称为返点。

    某种程度来说,买票房确实对提高表面的票房成绩有用,返点也的确能获得高排片从而获得好票房,但事实上,并非人人都默许了这种操作手法。有一些电影人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这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也对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有伤害。

    就像康哥一样,如果你是一个新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即将上映,你非常紧张积极地带着演员参与所有宣传,接受各种采访、跑遍各地发布会、对意见领袖和观众做提前试映,你以为这样的行为会带来良性效果----让影院经理觉得电影质量不错、受人关注,然后给一个比较好的排片,例如说一天的黄金场次中,能占到4场。

    可是,影片上映后,你却发现电影的排片少得可怜,相熟的影院经理或许会告诉你:“兄弟,你没返点,也没买场,我实在搞不定啊。你看某某片子就这样做了。”然后,你发现可能这部在质量和体量方面都不如你的某某片子,却获得了更高的排片,你难免为自己鸣不平。但是,发行界的游戏规则的确已经改变了,返点和买票房成为当下获得高排片、高票房最常见的手段,如果你不懂同行们使用的这点小手段,注定要栽个跟头。

    买票房和返点的具体做法繁琐却不复杂。关键还是有钱好办事。比如某发行公司的高层,曾经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买票房行为。他透露,片方当时豪掷6000万用来在全国各地买票房,具体操作则由发行公司执行。“片方先把这6000万打到我们公司的账上,我们全国各地的200多个工作人员再到各个城市和影院或者院线谈,直接一手交钱一手交票就行。”票已经出了。虽然有没有到达观众的手中是个未知数,但数字已经计入票房总数,该片的票房起步数就变成了6000万。

    因为购票量大,各家影院给发行方的也是低于零售的会员价,万达的会员价最贵,45~50元一张,其他院线,最便宜的是25元一张。发行方并不需要买下一个场次的所有电影票,他说:“影院要求我们至少包下50%的票量。他们才开一个场。同时,影院通过正常的渠道还可以售出一部分票,我们的那50%起到的作用是:保证他们有的赚。”

    这种优惠使得片方用6000万可以买到相当多的场次,不仅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基数,对外报票房时会有不错的数字,还掌握了竞争的关键点----抢占排片。这还意味着,同档期上映的其他电影,已经被排挤出局了。

    另一种操作手段。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片方和发行方降低票房分账比例,将属于自己的票房盈利让利一部分给影院。业界称之为返点。按照常规,在扣除3.3%的营业税和5%的电影专项基金后,片方和影院分别获得票房的43%和57%。返点则是片方在原有的43%中让出2到10个百分比给影院,在利益的刺激下,影院当然也会给出更高的排片,保证这些影片在票房大战中占据先机。

    2013年6月。《某时代》上映时,影评人朱三就曾经把该片的返点协议在微博公之于众:“影片上映首周,片方花钱在众多影院大量买票包场;影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