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章 发展思路(上)

    农民起义!?

    现在才1628年啊,难道“义军”首领们按耐不住了?大明大陆上的事儿,一直都是金乡军关注的重点。晏世轮曾经缩减了大陆上“基隆商馆”的数量。以“马匹运输线”和“粮食输入线”以及后续的“商品流通线”,组成了几条物流通道,每个基隆商馆除了本身的商贸、联络任务外,也有飞艇部队的落脚点职能。这样,就可以将所有的大明各地动向,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总参谋部”,让金乡军的参谋体系,及时的跟进或作出调整。

    晏世轮此刻受到的飞艇部队的信件,就是来自于大明大陆分馆的。此分馆位于泉州,是汇集全天下信息的枢纽,所有情报都在这里进行分析、汇总,按照重要程度,将其呈送给金乡军参谋的各级部门。但是这次不同,竟然达到了“全民皆兵”级的暴动,泉州分馆的执事不敢怠慢,于是将其加急送往金乡。在苍南县府衙门外,漆黑的夜色遮挡了一切,金乡军的飞艇部队大陆分队,也开始了活动。只是,今天的泉州基隆商馆内,传来了一封特殊的信息,需要加急送往晏大人所在地。所以,经过权衡后,飞艇部队的指挥官就把这封信件和欧洲信件一同,发往了金乡所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晏世轮可以同时收到两封信的原因。

    看完这封急件,晏世轮心中犹如古井不波,丝毫没有泛起涟漪,这是什么?这是历史巨轮碾过所必需的路程。农民起义之事,往往都是当政者忽略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时候,晏世轮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去解决。于是,他把这封信件随意的放到一旁。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起码还要几十年以后。

    晏世轮此刻想到的是,如何能够更加巩固现在金乡军在台湾和各地的统治。有必要出台一种政策,可以明确的让新近归来的流民,以及现在已经在金乡军地盘上居住的居民,更好的共处。他想了半天。由于不是这方面的天才,只能参照历史了。于是,保甲制度进入了他的眼帘----明朝初年,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大类,以其为基础征发赋役。其中民户为国家常规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军户、匠户因已有军役、匠役的特殊负担,常规赋役可适度减免。户籍管理的核心内容为里甲制。每110户为一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又以一户任甲首。里长、甲首皆轮流担任,十年轮换一遍。他们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督促生产,调解纠纷。在设置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110户的丁、口数以及年龄、财产状况。黄册每隔十年必须重新核实更造,写明十年来各户人丁、财产的变迁。分列出旧管(上次登记数额)、新收(新增数额)、开除(减少数额)、实在(现有数额)四项细目,以便官府能够清楚地了解户籍的变化,合理征发赋役。另外,还命各地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一州县中根据税粮多少划分为若干粮区,分别丈量其土地情况,详列其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税则高低、田主姓名。编号绘制为分图,汇为州县总图册。鱼鳞图册和黄册互相配合,通过对耕地、户口两大要素的统计,实行户籍和赋役管理,在巩固明朝****国家的经济基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到明朝中后期。黄册的更造渐成具文,地方官多简单照抄旧册予以应付,甚至提前预造以后十年、二十年的黄册,致使其上“人多百岁之老,产竟世守之业”。鱼鳞图册的编绘也基本未再进行。随着张居正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的一系列改革,明初建立的里甲制逐渐瓦解。明朝后期,开始采取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其重点在维持地方治安,与佥役无关,划分也因而比里甲更为灵活,每保所辖甲数和每甲所辖户数均不固定。保甲长的委派不论资产,而主要选用“才力为众所服者”。保甲的册籍只书写籍贯、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