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百三十九章 强国忧思

这样的话,就不要和他说什么了。”席正甫略一思忖,说道。

    “他在京还有几日,您可以瞅空去拜访他一下,这个人的确非同寻常,我今日第一次见他,便有这种感觉。”沈吉甫建议道。

    “暂时不必。”席正甫闻言微微一笑,“我和他自有相见之时。”

    “那何时才是合适的见面时机?”沈吉甫问道。

    “这天下,就要变一副面目了,他必定会是重要的人物,见面的机会有的是,就看如何把握了……”席正甫抬头看了看窗外的一轮皎月,低声说道。

    在同样的月光下,今夜的林逸青,也是久久无法入睡。

    白天的那一幕,还时不时的浮现在眼前。

    虽然他成功的打开了铜柜,里面存放着的胡雨霖串通左季皋贪墨的证据样样俱全,但敬亲王和纯亲王在一一过目之后,却陷入了沉默当中。

    林逸青明白他们的为难之处。

    左季皋毕竟是大乾王朝的“中兴名臣”之一,树大根深,若要连根拔起,不知道要牵扯到多少人,处理不慎的话,必定会引发轩然大波!

    林逸青第一次感觉到,乾国的事,其实比日本要难办许多。

    自己在萨摩做过的一切,并不能在乾国简单的复制!

    事实上,在自己和林义哲之前,就有西方人做过改革乾国的努力和尝试!

    据林逸青通过这个时代的西方报纸的了解,那一次,是西方在华人士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改革乾国内政外交的建议,当中最为有名和影响最大的,便是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的《局外旁观论》(彤郅四年九月十八日作)和署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新议论略》。

    这两份文件于彤郅五年(9066年)二月递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奉上谕交各地督抚详慎筹划,当时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看到这两份文件之后。当时的湖广总督官文斥之为“包藏祸心”。江西巡抚刘昆义则认为“断不可从其所请”。两广总督瑞麟和广东巡抚蒋益澧则说:“自强之道,不待外求”,“毋庸变其法”。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季皋也认为只学西方的造船便可,洋人的来福枪还比不上广东的鸟枪,包括电报在内的“奇巧之器甚多,然皆美观而不适用”。他们这些人在清朝的封疆大吏中不是以顽固著称的人物,尚且如此反感,遑论他人?

    身为穿越者。林逸青知道,这两个英国人提出来的建议其实是非常中肯的,但乾国国内的很多人仍然认为,威妥玛等人的建议“负面价值”是主要的,他们不过是“要求政府遵守不平等之条约,举办有利于列强扩大侵略之事业。”

    事实上,赫德和威妥玛所言,无一不切中当时乾国的要害!

    这两份建议书中,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有三点:

    第一,由于虚文粉饰和**成风。乾国已陷入非常危险之境地。

    首先,是当时乾国的官场异常**。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外省臣工“尽职者少。营私者多”。京官则“名望公正者,苦于管辖甚多,分内职分,反无讲求之暇;部员任吏胥操权,以费之有无定准驳,使外官清廉者必被驳饬。”财政困难的原因在于“官之下取于民者多,而上输于国者少。”

    其次,是乾**队的落后和无能。赫德指出,乾**队“平时拉弓举石,只讲架式,股肱怠惰,止得养鸟消遣。”

    再次,乾国的教育制度早已过时,士人所学非所用,“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

    极度的**带来的恶果极多。“种种非是,以致万国之内,最驯顺之百姓,竟致处处不服变乱。”

    威妥玛在《新议论略》则说,乾国如不急图改变,将潜伏着亡国和被瓜分的危险:“盖中华果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