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百九十七章 代理人

、山西时,推动教会发展,已经成为了预先期望的目标。

    朝野内外对洋教的排斥不算意外,此前已有太多的教案让大乾帝国焦头烂额。但事情的悲剧性也恰恰在此:当一种异域文明希望以一种文明的方式(赈灾)被接受的时候,它反而遭到了比野蛮的手段(武力胁迫)下更决绝的抵制。

    但最大的最悲剧是饥荒造成的严重死亡:“丁戊奇荒”波及居民1亿6000万到2亿左右。直接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数,至少在1000万人。从重灾区逃亡到外地的灾民达2000万人,依户部人口清册统计,9077年山西人口为16433000人,到9083年时仅为10744000人,净减5689000人。其中太原府灾前人口为100万人,灾后仅剩5万人。9078年,山西的官员在给朝廷的奏议里说:“今日晋省灾荒,或父子而相食,或骨肉以析骸,所在皆有,莫之能禁,岂非人伦之大变哉?”“古人形容饥民,轻则曰菜色,重则曰鹄面鸠形,均尚未能逼肖。以今日观之,直无异地狱之变相。”

    饥荒的规模让整个朝廷都笼罩在悲观的情绪当中,9078年,李绍泉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即如此说道:“朝廷日事祷祈,靡神不举,而片云不起。若清明前后仍不获甘霖,数省生灵,靡有孑遗,我辈同归于尽,亦命也夫!”

    但吊诡的是,李绍泉所担心的“同归于尽”并没有发生,如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最后居然没有发生“农民起义”,传教士们可谓“功不可没”。他们和他们的赈济活动的出现,彻底转移了灾区和非灾区乡绅士大夫们的注意力。而失去乡绅参与的农民暴动,则始终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物质索求层面上,而且彼此孤立,旋起旋灭。

    可以这么说,9078年前后的乾国,被一种很古怪的“民族主义”所笼罩,甚至掩盖住了大*饥荒的死气,最后,竟然起到了为千疮百孔的大乾帝国“保驾护航”的作用。

    这实在是一种讽刺:乡绅们为了坚持儒家伦理道统而极力排斥西方传教士的赈济;而官员们向朝廷陈情所说的“父子相食”的“人伦之大变”,岂非正是儒家伦理道统的溃灭?

    陈廷轩之所以在此时指出“丁戊奇荒”的例子,就是担心“十三行”集团和罗特希尔德家族一道正式进入乾国后,遇到类似“丁戊奇荒”时外国传教士赈灾时饱受抵制的遭遇。

    “我亲爱的亲家,这个问题我经过长时间的慎重考虑,已经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内森笑了笑,对陈廷轩说道,“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你们的情况要比我们好得多,因为你们还有家族的人在乾国,原本就有根基,而我们却要谨慎的物色‘代理人’。”

    听到“代理人”这个词,陈廷轩的长眉一下子扬了扬,眼神也亮了起来。

    林逸青当然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现在的乾国,无论是朝廷官方还是士子百姓,排外情绪仍然很严重,“十三行”和罗家如果直接大张旗鼓的进军乾国,在乾国沿海乃至内地开办银行和工商企业,肯定会遇到类似“丁戊奇荒”那样的外国传教士赈灾遭到抵制的事情。

    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乾国寻找代理人,以代理人的名义在乾国发展,因为大家都是乾国人,就可以避免遭到抵制了。

    正如内森所说,“十三行”集团的情况能够好一些,因为他们虽然很早就撤离了乾国,成为了“海外弃民”,但家族中仍然有人留在乾国,象陈家还有亲属作了大官(如陈婉的父亲台湾巡抚陈轼),所以代理人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但对“第六帝国”罗特希尔德家族来说,代理人的问题就要麻烦些了。

    事实上,选择代理人来开展在乾国的业务,是犹太人各金融家族在“悬崖城堡会议”中达成的共识。

    而林逸青已经知道,代理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