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鼎盛之时从军的,就算加入的只是新立的健卒营,但当时身边的同伴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健卒,就算相对而言比较单薄的姜苗,也要比眼前这些兵强得多。就眼前这几十个人,身材虽弱但也凑合着能用,脸上虽有些菜色,但那是饿的,吃饱了之后相信就能很快恢复,让李诚中失望的是,他在这些兵眼中看到的是卑微和怯懦。当兵的没有兵胆,那还能叫兵吗?那叫羊羔!

    李诚中忽然很怀念南征时的日子,那时候他身边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同伴,那时候他所身处的大军,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精锐。

    甲都没有都头,只有李诚中和姜苗两个队官,但十个伙长都明白谁是老大,所以都将眼光看向李诚中,等着李诚中训话。李诚中回忆着以前在部队当兵时连长训话时表情和神态,照搬了一番老连长的训话内容。他手舞足蹈的比划半天,却只看到新兵们面面相觑的茫然眼神,明白自己的训话没有起到效果,他不禁有些泄气,便讪讪的让大伙儿回舍歇息。

    整训!一定要整训!本想过回“连长”瘾头却终告失败的李诚中憋了口气,回到自家军帐中,开始琢磨起训练这批兔崽子的方法。体能、纪律、队列通通要练!他冥思苦想着当年被部队折磨的一应经历,开始闭门写起了训练大纲。

    一夜之后,这份漏洞百出的训练大纲被捣鼓了出来,当李诚中打算进一步修改增益时,却被紧急召到了中军,同行的还有姜苗。

    中军衙堂就在大营偏西的位置,紧邻西校场,衙堂房子不多,一溜平楼围城一个小院。兵马使另有住所,位于平州城内,但周知裕家眷都在幽州,此刻又当募军之时,诸事纷乱,便一直住在这里。

    李诚中和姜苗随赵在礼进了正堂后,就见堂上坐着两人,正是平州刺史张在吉和兵马使周知裕。张在吉身后还站立一个年轻儒生,正在和周知裕说着什么。一见李诚中和姜苗进来,周知裕随手一指,让两人坐了,便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有紧急军务,你们且听一下。”张在吉向身后的儒生示意,那儒生便将事情向李诚中又说了一遍。原来就在两日前,契丹游骑破了榆关!

    榆关一直是平州备边的重要关口,一道长墙将关内关外分作两边,可以说关系着平州地方的安稳。把守的虽然是南征后留下的几十个老弱镇兵,但一则城墙坚固,二则关外胡骑不擅攻城,向来只有骚扰之忧,而无丢失之虞,却不知此番怎么就被契丹人攻破了。契丹人破关后大肆劫掠了一番,才退出关外,这可是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自从大唐立了营州都督府以来,关外向来就是唐军立威的牧场,胡人一直臣服于大唐铁蹄之下,不敢多有造次。天宝变乱后,虽然此地被藩镇所据,虽然渐渐废弛了营州都督府,但对关外的掌控也没有削弱多少。就算是大帅刘仁恭登上节度使之位后,卢龙军的军威仍然压得胡人不敢有分毫染指关内的奢望。可一切都坏在了南征上………,

    儒生说到这点时,张在吉忍不住叹息不已,周知裕更是狠狠将手掌拍在了案几上。等儒生说完,周知裕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关城无人把守,已成平州大患。契丹人不知平州内情,是以劫掠之后匆匆退了出去,一旦狼子再次入寇,便可直指平州腹心,实为大患!某欲让你二人领手下先行,抢回关城,你们看可有什么要求?”

    李诚中心里也明白了,现在平州军还在新募时期,除了中营两个都外,只有左营甲都的两个队算是编制满员,这先锋一事,也只有他们来担当了。李诚中瞟了一眼姜苗,见姜苗向自己点头示意,便干脆直截了当应了下来,只是要求拣选上好的兵刃甲具。

    周知裕也知道李诚中的为难,新兵刚入营不到两天,就让人家开赴边关,确实有些说不过去。见李诚中答允得很爽快,心下甚慰,便命李诚中检校了甲都都头,总领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