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百五十九章 海陆从来就是冤家!

且舞的虎虎生威,让华夏士兵不得不赞叹俄国人力气还真是大啊,虽然场面上比较血腥,但是真正重伤的反而很少,你还别说,他们还知道下手轻重的。

    本来关于俄国人内部那点烂事,蔡锷是懒得去管的,但是当事情玩大的时候,这要是出现大规模流血事件的话,自己还要负责善后,于是乎在华夏陆军的步枪和刺刀威胁下,这些闹事的俄军最终被赶回了自己的住所,并且不经过允许不得外出,否则轻则管紧闭、做劳务,重则直接击毙。

    光高压政策也不行啊。蔡锷总不能每天像看管囚犯一般关着吧,随后经过一番研究后,华夏军官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俄国人实际上是闲的!虽然过于寒冷的冬季展开各种训练不太合适,不是人不合适,而是装备不合适,比如汽车只要一起动就不能停下来,否则蓄电池立马每点。但是却并不妨碍他们系统的接触华夏陆军的装备和战术训练。于是乎各阶层的军官就这样被拉到教室中进行培训,至于大兵吗?他们开始学习拆卸和维修各种武器。

    至于陆军的伙食和待遇问题吗,这个也好解决,中国古代不是有以工代赈吗?现在蔡锷也决定采用这个办法,首先华夏陆军给俄国受训人员安排的第一点即使如何拆卸武器,如何保养武器以及如何修理武器。因为华夏陆军的武器配属和俄国陆军有很大不同,华夏武器虽然尽可能的强调耐用和稳定性,但是和莫辛纳干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的。而且为了充分发挥武器的性能,华夏陆军会配属一些额外的东西,比如说给机枪手配属的光学瞄准镜和测角仪还有一些应急修理工具什么的。而俄国人使用马克辛机枪则不配属这些武器,在同等条件下,俄国人的机枪发挥水平明显要抵御华夏陆军。

    开始是各种枪械和轻型迫击炮这些比较方便保养的东西,随后就是各种加农炮和榴弹炮。如果说枪械不过是几十个零件而已,是个人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完全掌握,那么随后的火炮和车辆的保养那就需要相当的底蕴了。别看陆军留下的人员按说都是素质比较高,文化比较好的“精英”。但是那也是相对于他们的同僚而已让他们从机械原理开始学习确实费劲。

    不过这也是必须的,华夏陆军机动部队能够保证较高的出勤率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高素质的维修和后勤队伍。虽然华夏共和国的普遍受教育水平非常低,但是奈何人口基数足够大,再加上备战需要,可以说军队中集中了国内相当比例的技师。再加上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华夏共和国才可以保证各种车辆能够以较高的出勤率去作战。而现在,俄国人也必须学会如何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装备来提高战斗力,毕竟俄国的工业没法和德国去比,每一辆战车都是十分珍贵的。

    陆军的表现十分悲催,但是海军方面却让蔡锷等人有些吃惊。怎么说呢,高尔察克带来的人,打仗什么水平蔡锷说不准,但是维修和调试各种火炮和车辆的水平甚至比蔡锷手下的人都要高一些,尤其是对陆军使用的75mm速射炮和120mm加农炮的维护和修理简直可以堪称典范了!尤其是对光学设备的使用和调校更是出类拔萃!

    后来有俄国陆军好事者专门问了一名俄国海军军官,他们为何对这些火炮非常熟悉,甚至比使用他们的华夏陆军还要熟悉。结果这名年近30俄国海军军官的回答让这位陆军军官非常尴尬。

    “这不就是海军上用的12磅炮吗,我从18岁开始就鼓捣各种火炮了,到现在已经12年了。接触这种速射炮也有8年了。”这名俄国海军军官看了看这名陆军军官有些轻蔑的说道:“华夏陆军的不少火炮都是海陆通用的,而这些75mm炮原产的就是英国,俄国海军也装备了不少,早就让我们搞明白了。我摆弄这门炮的时间比你当兵时间都长,能不熟练吗?”

    这段时间里,华夏陆军的教官们也对眼前这几千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