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099章】 谋定后动

乎从最初那种言辞切切、“不得利用中国领土进行敌对性行动”地强硬立场上后退,变得似乎在承认双方交战的“既成事实”,但国内媒体不但没有加以指责,反而也如释重负般地松了口气。说穿了,舆论对日德交战的前景并不奇怪,更没有奢望靠中国的恐吓就能保持远东和平的情景,他们只是担心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而自动放弃胶州湾的有关权益。现在表面上看中国政府较之以前有所“软化”。但在最关键的青岛问题上政府并没有实质性的让步。再加上中德有关青岛协定正式签约地事实,可以说中国方面已经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这种轻松感自然让人愉悦。而他们分析的道理无非三条:

    第一,日本理亏。虽然日本对德宣战早于中德正式声明文本公布的时间,但中德移交青岛权益的风声早就放了出来,这是时间上的先机和主动。虽然道义并不是决定国际问题的关键因素,但起码在交涉中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点对中国尤为重要,万一在战后恢复交涉,也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第二,中国早有准备。国防军在山东境内大演习地消息,不早不晚,恰恰选在日本宣战前一天公布,这不由让人感慨国防部地时机把握实在是太好了。这既能在实质上增强山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又不见得是针对日德交战地敌对性动作,无论对哪个国家也都交代得过去。当然,大本营拥有破译日本外交密码能力的秘密是不可能让这些媒体知晓的。

    第三,中德有秘密协作。这是舆论分析分歧最大的地方,虽然用上了可能、估计、也许等大量含糊不清、意义模糊的词语,但还是隐隐约约表达了相应的意思。表面上的协定并不可能让人看出玄机,但报界的资深政治评论家认为,国防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紧紧包围住胶州湾租借地,只留下一个面东的大海让日本插手,已经拥有了最为充足地回旋余地。到日德进入战争僵持状态后。中国根据实际需要,或是出其不意地宣布接管青岛,或是已经濒临失败的德军突然向中国方面投降而让中国摘桃子。无论哪个结果,中国都是有利的一方。

    自然,也有对日本恼羞成怒、悍然发动对华战争的担忧,但舆论普遍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一来日本并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二来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和借口这么做。更何况英国和美国并不允许日本这么做。中国地平衡角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微妙而复杂。

    在得知日德正式宣战后,秦时竹和一干大本营核心官员脸上都是洋溢着笑容。这不仅没有超出他们的预计,更重要的是中国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青岛防御能力和战斗力的显著增强,足以让日本吃足苦头,而国防军提前动员,封锁住历史同期日本从侧翼进军胶州湾的两个路上通道后(日军原本在山东龙口登陆),逼得日本只能正面硬撼青岛。套用秦时竹的话说:“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一颗够硬地核桃让日本这头饿狼崩坏几颗牙……至于德国人,他们恰好就扮演了这一角色,而且他们在替我们卖命之后还得感谢我们。”

    德国在青岛地防御力量主要由海军和陆军两部分组成。在战争爆发以前。德国远东舰队拥有“沙恩霍斯特”号(旗舰)和“格奈森瑙”号两艘装甲巡洋舰(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也是德军在二次大战时期地主力舰舰名)、轻巡洋舰“纽伦堡”号、“埃姆登”号和“莱比锡”号。一艘雷击舰。五艘炮舰和三艘内河炮舰。战争爆发时。舰队主力“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纽伦堡”正在海军中将斯佩伯爵地带领下在德属加罗林群岛和南太平洋游弋。“莱比锡”号在墨西哥沿海“保护德国利益”。“埃姆登”号和其余舰只都在中国沿海巡弋。因此青岛港内地德国水上力量非常虚弱。

    早在8月1日。驻青岛地胶州湾总督府接到德国参战地秘密电报后就立即向中国领土领水内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