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90章 崔大的手段(三)

来报道,位高如魏征者,更是勤俭得一塌糊涂,家中连个看得过去的正寝室都没有,还是他觉得魏征可敬、可怜,特意从自己修行宫的材料中调拨出一部分给魏征盖了寝室,这才让他得以‘寿终正寝’。

    在他的地盘上,怎么会有这样的酷吏蛀虫,最让皇帝不能容忍的,袁刺史所在的州郡并不是什么穷山恶水的荒芜之地,而是距离京城不足千里的富庶之地呀。

    该死、真该死!

    皇帝并不怀疑崔幼伯弹劾的真实性,因为相较于吴御史的捕风捉影,人家崔幼伯的弹章就详实多了,袁刺史所犯之过错,例如贪污了多少银钱、抢占了多少良田等等等等,另外,苦主的资料也非常完整,像姓甚名谁、家住何处、被抢占了多少亩田等等全都写得清清楚楚。

    观其具体程度,绝对能当大理寺断案的凭证。

    崔幼伯表面淡然、心中却暗自得意,你当我在大理寺是白混的?

    足足两年的时间,读了那么多的卷宗、研究了那么多的律法旧例,他已经养成了习惯,做什么事都会想一下这个合不合法。

    而做文章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按照大理寺写判词的风格落笔:行文简单,证据详实,不掺杂任何个人感**彩。

    这样的文章可能不够华丽,但绝对有说服力,哪怕没有核实,人们一看便会觉得可靠----数据远比文字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嘭!”

    不等皇帝爆发,太子也发火了,他用力捶了记凭几,叱道:“好个‘堪为天下楷模’的刺史,圣人,儿建议立刻复查袁继亮,另,参与本次大考的吏部官员亦有渎职之嫌,儿建议重新安排考核人员,先将吏部官员重新考校一番。”

    皇帝重重的喘了口气,点头道:“太子所议,甚合朕心……”

    接着,皇帝便开始点将了,命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以及五相之一的萧禹组成专案小组,专门稽查吏部官员的渎职问题。另外又遣大理寺少卿亲去袁刺史任职的州郡实地取证。

    有了这个大案子,吴御史的那个荒唐弹章便被扫到了角落里,大殿上,众人的注意力也都转移到今年的‘大考’上,唯有事件双方,还惦记着此事。

    当然,除了崔幼伯和吴御史,崔泽也分了些心神去关注,今天崔幼伯的表现,崔泽太满意了。

    虽然崔幼伯捅出来的这个案子貌似与耿子西一事无关,但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这是崔幼伯的反击。

    君不见,那边诸王席位首座的魏王,脸色已经变得铁青了嘛。

    啊?你问魏王为何生气?

    原因太简单了,那位袁刺史是他的人,细究起来,两人还是远房亲戚,魏王妃的妹妹便嫁给了袁氏。

    另外,负责考校袁刺史的吏部员外郎姓闫,有个弟弟叫阎三郎,有个姐姐叫闫婉,当然,你也可以称呼闫婉为魏王妃。

    崔幼伯特意找出袁刺史的案子来发难,摆明就是冲着魏王来的,你没见太子脸上激愤难平,眼中却漾满笑意嘛。

    要知道这货刚才还一脸焦急,唯恐韦季和崔幼伯被皇帝罚处呢,结果,前后不过半柱香,形势逆转,看热闹的被拉上了舞台,而被迫登上舞台的那个则得意洋洋的去贵宾席看戏了。

    太子怎能不高兴,他一面板着脸跟皇帝一起愤怒,一面在心里欢呼:肃纯,干得漂亮!

    自魏王回京后,太子就一直过得有些压抑,说话行事的时候也分外小心,唯恐被魏王系的人抓了把柄。

    反观魏王呢,则步步紧逼,不但在朝政上频频插手,不断推荐自己的僚属入仕。

    偏圣人喜欢魏王,爱屋及乌,也很欣赏他荐来的人,很大方的给了官职。

    一来二去的,魏王回来还不足一个月,就已经成功安插了三四个亲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