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95章 威慑

悔悟。

    程处云见儿子知错了,也就没有深究,而是轻笑道:“好了,这件事确实可行,对都护府、对程家都是极好的,但,这方子人家崔肃纯也不是白给,唔,我想想,要怎样才能拿下这方子……”

    他前半句还是在抚慰儿子,说着说着就成了喃喃自语,“一千府兵,肯定不行,不过,五六百人倒是可以借给他。”

    程宏见老子在考虑正事,不敢打扰,书房里顿时变得很安静,唯有程处云的嘀咕声:“借兵可以,只是要用什么名头呢?那里毕竟不是西州,我都护府的兵马过去,难免有捞过界之嫌……”

    程家父子一夜商量,除了他们二人,再无第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崔幼伯已经抵达鄯州半个月了。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第一天在城门口,崔幼伯表现得极为强势外,余下的日子,他就似被郭继祖的粗暴手段吓住了,忽然变得软弱起来。

    别的就不说了,单说这州府里的大小官吏,自崔幼伯正式宣布办公后,就没有一个人赶来点卯、应差。虽然那些人在崔幼伯面前说了种种‘不得已’的理由,但明眼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托词。

    君不见,那些原该在家养病或是处理要务的官员们,天天按点去郭家报到?!

    仿佛鄯州除了州府衙门,又衍生出了个小朝廷。

    而且相较于名正言顺的州府,小朝廷的实际作用却极大,目前湟水的政务皆有这里处理、决断。

    州府衙门被空置了,新任刺史也被架空了。

    可怜崔刺史,上任都半个月了,州府各司、各房他都摸不到边儿。

    湟水县城里,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后默默的同情着新刺史,当然。这种‘同情’还夹杂着些许的幸灾乐祸。

    对此,崔幼伯似也有所察觉。可他竟半点反应都没有,这让郭继祖和董达得意的同时难免有些失落。还隐隐有些气恼----奶奶的,就这么个样子货,当初居然也打了自家的脸面。

    尤其是郭继祖,他既享受自己对崔幼伯的碾压,又暗中期盼崔幼伯有所动作,唉,崔幼伯若不动,他就抓不到对方的错处,抓不到错处。那他想取代刺史的计划便不能实施。

    真是矛盾呀!

    许是受这种矛盾思想的影响,郭继祖的心有些扭曲了,他变本加厉的给众官员施压,力求让崔幼伯在湟水颜面扫地、没有任何威信可言。

    这不,原该前去拜会新刺史的三位县令,他们没有去州府,而是半遮半掩的来到了郭宅,与一干州府的官吏商讨秋收等示意。

    郭别驾照例坐在正堂主位,三位县令和众官吏则分列两侧。全都是一水的小胡床,看着倒也整齐。

    郭继祖目光扫过在场的诸位,见只除了梁轲、虞朗以及两三个不重要的文书没到场外,鄯州治下在编的、不在编的官吏悉数赶到。对于众人能这般畏惧自己,他非常满意。

    轻咳一声,郭继祖开始正式处理政务。

    不得不说。郭继祖在这一方面还是不错的,正如先帝所评价的那般。这老匹夫或许嚣张、或许没规矩,甚至还屡次跟上峰掐架。但他从未耽误过正事儿。

    在他的治下,鄯州不能说有多么繁荣吧,至少百姓们的生活还是太平、安乐的。

    每年春耕、秋收的工作,郭继祖也都安排妥当,吏部大考的时候,他也能混个‘中中’。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郭继祖与历任刺史的争斗中,他从未拿国计民生的要务做筹码,也从未犯过背叛国家、盘剥百姓之类的原则性错误,是以,每每有人弹劾郭继祖,先帝总能一笑视之。

    听完县令们的回禀,郭继祖满意的点点头,“诸君辛苦了。再有几日,待秋收全面结束,咱们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