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王李起义篇

繁华。臣曾亲眼所见,都城外几里之地,就有饥寒而死的百姓。臣愿陛下看到近处,但更要看到远方。这样才是苍生之幸”赵光义脸色大变,一言不发。吕蒙正神态自若,走回座位,继续吃喝观灯。

    状元宰相此次复相,他真的想做些实事。且他前任李昉就是因不作为才丢的官。那他积极一些,不是正迎合了当时趋势?很可惜不是的!身处局中,就算再聪明的才子,也有看不破的地方。

    回望太宗朝所有宰相的任期,就会发现一问题。时间最长的是最初的3位宰相:薛居正5年、沈义伦6年、卢多逊6年。之后,赵普2次入相,都是2年。李昉2次入相,一次4年一次2年。其他如吕蒙正第一次,为相仅1年。整体趋势是越来越短。

    只有一个解释:皇帝不希望宰相有自己班底、有过高威望。那样皇权就会被分割。

    铁打的中书省,流水的宰相…可叹吕状元聪明一世,却看不透这一点。他现在的强势,仅仅是给他以后失败带来了伏笔…

    就算他说得再对又怎样?皇帝真的不知道吗?四川的事已发作了近1年,以大贱人耳目之灵,会毫无所知?就在李昉被罢相的1个月前,大贱人还在对着他怒吼“卿等盈车受俸,岂知野有饿殍乎”你们这帮家伙一车一车往家里拉俸禄,知道在野外有饿死的饥民吗?

    赵光义终于装不下去了,因叛乱已不可控制。就在吕蒙正说这番话的20天前的12月25日,王小波与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在江源县决战。结果2人同归于尽。起义军推举王小波妻弟李顺为首领,就在开封城欢庆上元佳节、吕宰相说出这番话的次日,淳化5年(994)1月16日,起义军攻陷成都。李顺正式称王,建国大蜀,改元应运,且建立了中央政权机构、铸造自己的铜钱,正式与大宋分庭抗礼!且分兵四出。迅速扩大战果。北至剑门关、南至巫峡,郡县皆被其害。

    同时,赵保吉在西北作乱。消息传来,皇帝大怒。20日,派李继隆为主帅、尹继伦为监军,发兵征讨。

    21日,赵光义必须正视在四川的叛乱了。但问题在最开始时就出现了,派谁做主帅入蜀平叛?这时里忧外患,你信不信派错了人,当年孟知祥监守自盗、建立后蜀的事再重演一次?何况手头现有的将军们。能让他放心的、能力过硬的也实在太少了。想来想去,他派出了撒手锏----大太监王继恩。这人政治绝对可靠,久经考验。军事能力嘛,人家王公公也是出生入死在前线刀丛里滚过的人。雍熙北伐,是谁从前线给皇帝带回曹彬在岐沟关大败的消息?就是这位王大公公。尤其是他还有一先天优势----他是太监。谁听说过太监割据称王的?

    于是李继隆、王继恩2路大军迅速启动,奔赴各自的战场…

    而此时的李顺要抢在宋军入川增援前奔向2个点:一是屯积大量宋军有生力量的梓州。另一个是剑门关…他要把入川道路锁死,且还要把川内所有宋军都消灭…但别忙,还有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次序。你先打梓州?还是先拿下剑门关?

    李顺的选择是派相贵率20余万重兵扑向了梓州。至于四川的门户天险剑门关,他只是派出了几千人去攻打…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败亡…

    剑门关守将叫上官正。手中只有几百老弱残兵。正准备拼命。结果先盼来了救星。成都监军宿翰带着从成都城里逃出的败兵。两人合兵一处,立即超过了李顺派来的几千人。这样还守什么关?宋军直接冲了出去,李顺的几千人大败,逃回去的只有300人。而这些人逃回成都后全被李顺杀了。原因是他们“惊众”就这样。宋军入蜀的大门被保住了。2月22日,朝廷任命上官正为剑州刺史、宿翰为昭州刺史。

    至于梓州,话说四川容易让人感觉安逸,时间长了就开始放松。但梓州知府张雍却不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