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68章 配合一下也无妨

南湖广军务,仍坐镇凤阳。在此期间,因“不能持廉”而遭到给事中方士亮、御史郑昆贞等,诏命革职候审。

    崇祯十六年,东阳县许都聚众叛乱,次年正月围金华。朱大典的儿子朱万化募人抵御,将贼人击退。知县徐调元查许都所部花名册有朱万化的名字,上言朱大典“纵子交贼”,东林出身的巡按左某据此上奏。于是,这位挽救了金华的忠臣居然以“通贼”和“贼去而兵不散”被下旨逮捕治罪,抄家充饷且令督赋。

    直到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朱大典才重新站了起来。

    纵观朱大典的人生经历,除了闲赋在家,朱大典的人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而这战斗的一生让他非常了解如何去和敌人作战,去和不同的敌人去作战。

    朱大典对清军了解,对曾经的手下吴三桂更了解,所以,在这条不到三十里的阻击阵线上朱大典可谓下足了血本。放眼望去,整条防线不但壕沟林立,鹿角也像不要钱一样布满了整道防线之前。而在这条防线后面,到处是旌旗和一片片的军队阵列。

    明军的反应速度竟如此之快,防御的很到位,兵力明显不弱,看到眼前的情境,大清国平西王吴三桂开始头大。

    这样的防御让骑兵完全失去了作用,唯一的方法只能是用步卒推进,吴三桂不用看也明白,步卒推进的同时还要承受明军炮火的攻击。唯一比较幸运的是,现在是雨天,不用担心弓箭攒射的威胁。

    在俘虏的口中,吴三桂知道防守指挥者是朱大典,朱大典曾经是吴三桂的老上司,他非常清楚,这个老家伙向来就是一个麻烦制造者...狠,作战指挥非常的凶狠,有大明文官少有的一股不死不休的狠辣。

    “步军准备!”

    这个防线很难啃,阿济格率领的大军就在身后不远,作为先锋的吴三桂必须进攻,这个防线拿不下来不要紧,吴三桂哪怕损失一些人手也必须做出进攻的样子。

    “都给我把盾牌准备好,一鼓作气给我拿下!”

    吴三桂再次发令,手下的将领随他摸爬滚打多年,这些将领谁都明白...吴三桂这是发出了暗语。

    步卒的进攻无外乎是挺着盾牌前进,但吴三桂的兵力有限,现在寄人篱下,士兵对他来说弥足珍贵。这种暗示等同于是让自己手下将领明白,不用急于去进攻,做做样子,要减少自己的伤亡,等待后面的军队上来协助进攻。

    这是绝大多数明军约定成俗的习惯,因为将领的军中都有监军,为了敷衍这些监军,大明军将都有自己的一套暗语。只不过,吴三桂现在的效忠对象变成了清军,但这种生存习惯在某些时候却仍旧有效。

    阵线后方不远,和一般督师坐镇大后方指挥完全不同,朱大典大胆的站在了一个望楼之上,他的手中举着一只千里镜。

    这是这条战线唯一的一只千里镜,周遇吉送给他的。

    朱大典看到了吴三桂军的旗帜,也看到了那熟悉的制式军服,这个无耻的汉奸和他的手下人现在还全部穿着明军的服饰。

    羞耻为何物?

    吴三桂哪里有什么羞耻,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他已抛弃一家老小于不顾,父亲吴襄等人已经死在了李自成手中。羞耻值几个钱?吴三桂标榜的为“君父报仇”报到自己国家头上,报到了朝廷头上,报到了自己这个老上司头上。无耻算什么?吴三桂就是;哪怕千夫所指,只为自己而活罢了!

    前来进攻的吴三桂手下士兵行动很慢,只有几千人的样子,队列很稀疏,和朱大典预料的有些出入。但很快,对明军军将比较了解的朱大典明白了吴三桂的策略;老套路,常识性进攻,然后等待援军,让后面的大部队来做炮灰。

    虽然对三桂很不屑,也恨的咬牙切齿,但朱大典不介意配合一下吴三桂,吴三桂需要时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