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章欣欣向荣的山东第一节军歌嘹亮一

面包的朋友不给面子了。面子是国人最重要的东西,不给面子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何况人家还是大学堂的恩主。

    事后周学熙埋怨许校长。许文夫说,一个土匪出身的武夫,懂什么大学?跑到我的学校里干什么?简直是附庸风雅,庸俗不堪。

    周学熙知道许文夫误会了。当即告诉他,龙谦将军可不是一般的响马,他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说人家附庸风雅就过了。而且,山东大学堂能有现在的气象,多亏此人的大力支持。

    “他支持什么?”许文夫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被传说成慈禧弄臣的土匪出身的提督大人竟然是美国出身长大的华裔。

    周学熙告诉了许文夫华源实业的秘密。没有龙谦的首肯,哪里会有华源对学校的巨额资助?提督大人热心助学非止一日了,在费县、在沂州和兖州,对于办义学都极为热心,而且卓有成效。

    “纯儒啊,你可别将他看做赳赳武夫,此人胸中锦绣,实难描述万一。我也是到了华源,才晓得鲁南两大实业,都是出自其手。从资金筹措到技术引进,从人员招募到内部规矩的订立,全赖此人啊。”

    “怎么会这样?”许文夫大惊。他虽醉心教育,但对实业救国也极为赞同,来济南后,也算亲眼目睹了华源和中兴壮大的过程,但从未听人讲过竟是那位拥兵自重的武夫所为。

    许文夫想,若是周学熙所言属实,或许其人真是从美国归来的华裔也说不准啊。万难设想一个出身响马的草莽之徒能办起如此气象的实业集团。由是引出了许校长对龙谦的好奇,一个归国的华侨。又怎么能在短短数年之内登上新军统制兼一省提督的高位?了解这个倒是不难,周学熙便可以为其解惑。待听了周学熙的介绍,许文夫有些后悔那次人家来校而自己躲着不见的失礼了。

    一直到华源迁至济南与机器局合并,涉及到城市规划,因龙谦建议征求许文夫的意见,他才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手握军权,名震山东的武夫。

    那次是济南知府丁谓济召集的一个关于华源新厂择址的“座谈会”,有徐建寅、周学熙等人参加,会议中间龙谦赶了来,应丁知府之邀。讲了他关于新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看法。令许文夫大为赞叹。自认他这个在海外生活了十余年的人,也没有如此深刻的认知。对于实业兴建的认识,对于工厂建设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对于旧城的保护与新城建设的关系问题。对于配套设施的系列规划。甚至提出了环境保护问题。便是在英、德、法等强国。也没有听说过环境保护问题。

    那次会议算是认识了这位统管一省兵权的武将了。会议结束后,丁知府做东,宴请了与会众人。许文夫的位子恰好挨着龙谦。因为龙谦那番发言,许文夫已经改变了对这位武将的看法。乘机表示了对华源集团襄助学校的感谢。龙谦笑着说那完全是应该的,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应当关注关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能只靠官府拨款。当然,主要的责任应当官府担起来。官府做什么事?主要的不就是国防和教育两项吗?

    这又让许文夫感到惊奇。如此简洁明了地讲出官府的责任还是第一次。细思还真是那么回事。

    “据说提督大人生长于美国,一定对如何办好大学有心得了?不妨指教一二?”

    “不敢。许先生是前辈,直呼龙某名字即可。您是教育学博士,岂敢班门弄斧?不过,大学之道,不过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而已。只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之成果。”

    “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许文夫咀嚼着这八个字,深为激赏。

    他回家后对太太和女儿说,“真是小瞧人了。山东有此人坐镇,真是大幸啊。”

    正在画板上作画的女儿许雪哂道,“你不是一直小看他不过是一个机缘巧合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