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五节黄兴入粤

任务就是打入同盟会的高层,看起来这个任务一点也不难。由此认识了更多的同盟会巨头,但遗憾的是,他一直未见过孙先生,他总是在外面,南洋、欧洲、美州,即使回日本,也是匆匆忙忙与高级首脑们密议,待几天就走了。

    倒是有一个毕业于日本陆士的叫许崇智的广东人来找过韩策,问起山东清军的情况,对第五镇的装备训练问的很仔细,韩策说自己不清楚第五镇的情况,但对山东巡防营知道一些,因为自己的弟弟就在巡防营当个小军官。

    韩策重新开始了他“潜伏”的生涯。没有人来联系他,他也不需要传递情报回山东。临走之时,李三才科长给他的任务就是长期潜伏,专心为同盟会工作,不要有任何顾虑,哪怕同盟会的行动会对蒙山军造成危害也无妨,你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相信你是一名坚定可靠的骨干。

    这样的潜伏在情报处有个术语叫“沉睡”,什么时候被唤醒是组织的事情,“沉睡”的间谍相对简单了,你可以忘记真实的身份将自己融入敌营。在韩策看来,同盟会的人缺少专业的训练,太轻信人了。想起自己在情报处挂靠在武备学堂名下的秘密学校接受的培训,韩策有些瞧不起同盟会,觉得这些人热情有余,办法严重欠缺。对于至关重要的反谍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韩策甚至怀疑,同盟会高层早就有情报处的探子了。

    韩策发现,同盟会实际上分了两大派,黄兴、宋教仁、刘揆一更关注两湖一带,因为他们都是华兴会的,籍贯都是湖南。而胡汉民汪兆铭等则关注两广。因为他们是广东人,与孙文的关系更近一些。至于下面,人员比较散,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计划,跟国内的联系也是时断时续。

    很快,他接到了山东骚乱的消息。消息是胡汉民告诉他的,说济南爆发了针对朝廷的罢工,是徐镜心发动的,可惜罢工很快平息,并未造成更大的影响。徐镜心和刘芬泽因此暴露。被清廷公开杀害了,没有走司法程序,更没有等清廷刑部的批文,核实身份后便被押至闹市区公开砍头了。

    据说徐镜心死前受了酷刑。夹棍将腿都夹断了。是被拖着上了刑场的。

    胡汉民显然对山东之变不感兴趣。说起山东的事很是平静,没有什么哀痛的神情,也没有追查韩策。徐镜心和刘芬泽一死。自己就彻底安全了,除非情报处抛弃自己。

    但对于韩策,那是两个活生生的人,是他的朋友。尽管自己与他们并不是一个阵营。韩策一直认为,自己虽然与徐镜心不是同志,但也不是敌人,蒙山军的真正敌人是清廷,是北洋,但不是同盟会。某种意义上,同盟会还是战友。

    在济南短暂的日子里,他跟徐、刘二人有过短暂的交往,他们曾在自己家里住过一段时间,他帮他们联系工作,更是无数次在一起商议如何发展组织,展开宣传。

    可是他们死了!就在自己离开山东后不久,他们便被“挖”出来砍头了,而且,他们还遭受了酷刑折磨。为什么对他们用刑,当然是深挖同盟会的组织。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供出了自己,但他知道,即便供出了自己,也不会连累家人,不会连累在巡防军当了军官的弟弟。因为情报处会保护他的家人和弟弟。在济南,说了算的不是官府,而是第五镇,是蒙山军。即使第五镇南下,济南仍然控制在蒙山军手中。

    就凭官府的本事,根本就找不到徐镜心他们。导致他们被杀的只能是自己效力的情报处,不会是别人!但情报处为什么要抛出他们俩?是感到危险,还是认为他们根本没有价值了?情报工作残酷的一面终于显现出来了,教官教育的是一回事,当活生生的朋友死于情报斗争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没有自己,徐镜心和刘芬泽应当还活着吧?每次想到这里,韩策便感到了锥心之痛!

    “先生,我认为第五镇进入广东后,粤西起义成功的希望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