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572章 有变数

人还是不顾损失,不断派出小股骑兵入侵河间、广平进行侦查。

    但是一连多日的探查,都没有发现有明军大军南下的迹象。

    “还没有动静……”忽必烈嘟囔了一句,又看看大名府城门外那几个三角形的出堡----出堡上显然是架着大炮的。大名府的城墙上面肯定还有炮。如果蒙古兵强攻,出堡和城墙上的大炮就会发射霰弹,形成交叉火力,连个射击死角都没有!

    忽必烈摇了摇头,看来强攻大名府城,迫使大名府守军派出精锐冒死突围求救是不可能了。

    这大名府根本不是蒙古人能打下来的,所以陈德兴也不会急着救援,他一定想等到蒙古人师老兵疲,再挥军南下……那至少是几个月后的事情!

    陈德兴拖得起,大名城外这十八万蒙古大军可拖不起,他们连人带马每天都要消耗掉上万石粮秣。

    这还没有计算军粮在转运途中的巨大消耗!

    如果战事在大名府城外拖延上几个月,忽必烈大军的补给可就要大成问题了。

    看到忽必烈的浓眉越拧越紧,刘孝元就明白这位蒙古大汗的心思了。顿时策马上前,到了忽必烈身边,低声道:“大汗,看来大名城难攻不落,便是团团围困,陈德兴也不会急于救援。为今之计,只有继续北上!”

    “北上?”忽必烈眉头拧得更紧,“北上燕云?”

    忽必烈身边的蒙古将军们听到这话一个个都表情凝重----北上去燕云送死?陈德兴的兵力大概也有十几万,而且装备精良,士气又高,再以逸待劳,蒙古人有什么胜算?

    忽必烈沉默不言,仿佛在苦苦思索。刘孝元道:“大汗,与其顿兵坚城之下,不如北上广平、顺德,迫近真定。如今真定府大有恢复昔日繁华的苗头,去年陈明就分了十余万大名府的难民去真定安置,还有在真定府分封了数千个士爵田庄。若大汗北上,陈德兴必不会不顾真定安危的。”

    跟在忽必烈身边的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眉头深皱,低声道:“可是真定距离黄河太远,只怕大军不能及时撤走啊!”

    “可以事先做些准备,”刘孝元道,“可将辎重粮草囤积于安阳和淇县,大军轻装而行。一旦察之明贼南下,就立刻撤往安阳,再退淇县。”

    一支真正的大军,是由各个兵种和后勤运输队组成的,而决定这支大军机动性的并不是其中速度最快的轻骑兵,而是装满了粮秣的骡马大车。如果将大部分的粮草辎重放在后方的城堡里,大军轻装而进,机动性当然能大大增强。

    但是被置于后方的粮草囤积地可得看守好了!

    忽必烈看了兀良合台一眼,皱眉问:“把粮草辎重转移到安阳,用一个万人队负责看守。大军只带20日行粮北上真定……再留三个万人队监视大名之敌,并且警戒河间方向和益都方向。兀良合台,你觉得这样安排怎么样?”

    ……

    大名府城南,蒙古军大营,刘孝元的帐幕之中。

    “忽必烈要北去真定府了!还会把粮秣辎重运往安阳县安置,还有一个万人队看守。”刘孝元正在自己的营帐中和刘阳交谈。

    刘阳现在已经不是喇嘛打扮了,而是一身蒙古人的皮袍子,脑袋上面已经生出了又黑又密的短发,活脱脱就是个还俗从军的和尚。他的公开身份是刘孝元的远亲,投靠刘孝元当个亲随。这在13世纪各国的军队中都不罕见,也符合刘孝元的身份,因此没有什么人起疑。

    “什么?忽必烈要去真定?不打大名了?”

    刘阳惊了一下,定定看着刘孝元。刘孝元低着头,手里拿着根木棍在拨弄着帐幕里面的火塘,火塘上面还吊着个铁锅,里面正煮着什么吃食,飘出诱人的香气。

    “不打大名了……今天上午试探过了,三弓床弩都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