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63章 好一个养猪场



    陈德兴自己的计划,只打算给十六个儿子一人一个封国,如果有再多的儿子,还可以在南部非洲再封一两个王。其余就只能留在大明做个没有封地的亲王了。

    而且,大明也不搞“永世皇族”。根据《陈礼》,没有封爵的皇族男子,只能保持一代(就是自己一代)的皇族身份,然后就是老百姓了。

    “自然是人人都有封地了!”陈淮清轻轻转动着酒杯,“大英自有国情在此,和大明是不一样的,同北明洲十六国和南番列国都不一样。天竺是古国,历史仿佛比我华夏还有悠久。文化鼎盛,百业繁荣,各地的情况都很复杂,这人心也很繁杂。而且,天竺历来就没有一统过。就算如英国这样的大国,在天竺历史上也很少出现,维持的时间也不长久……因而,要在天竺治理一个大国,其实是很不易的。”

    中国自秦朝开始,统一是主流,分裂就意味着乱世,是不受天下人欢迎的。而天竺这里,分裂是主流,统一基本没有出现过。所以地方上的离心倾向是很严重的!

    而且,陈淮清治理天竺的办法不是移风易俗而是入乡随俗。并没有拿天竺的传统文化开刀……天竺的传统文化奴性太重,简直就是为外来征服者量身定做的。所以历史上征服印度的外来户,不论是来自中亚还是西欧,都毫无例外的保留了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哪怕是强调平等的天方教,在印度也照样实行种姓制度。

    而陈淮清就算要灭绝了天竺文化,实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东西可以取代。这中华传统的儒皮法骨,可是讲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要是灌输给了天竺的首陀罗和达特利。那不是在鼓励他们造反革命吗?

    陈淮清在深入了解了婆罗门教文化之后,都有点佩服达玛波罗的雅利安人祖宗了。怎么就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了呢?

    不过,保留天竺的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要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要对天竺的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

    和明洲十六国和南番诸国采取的做大国人并且逐步压缩野人的政策不同,陈淮清的国策是民族融合----让汉族征服者和天竺上等的雅利安人后裔融合,共同奴役中下层贱民。

    而要融合,自然就要有一个互相接触和改造的过程。不仅是汉人征服者要放弃自己坚持了一千多年的平等(当然是相对的)观念,去当个作威作福的特等婆罗门老爷。天竺的贵人阶级也要接受汉人的儒学和考试做官的理念----当然不是考卷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只有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种姓的男子才能去参加儒学、佛学和武学科举,吠舍种姓的男子可以参加杂科科举。等级再低的贱民就不能参加科举了……

    陈德兴只是看着陈淮清,沉吟着并不说话。

    陈淮清又道:“……所以治天竺的地方不能单用流官,单用流官不足以教化地方。而国人政治也不能用于天竺。天竺人口太多,单是老夫的英国就有三千万之数!若要以国人治理,则需要三百万众,咱们现在可没有那么多国人啊。因此治天竺就只能威恩并施,易俗和随俗并用。这些镇守恒河北岸和孟加拉各处的公府,也是用来传播儒学,教化天竺之婆罗门、刹帝利之种的。同时,公府还要负责监视各地佛寺,佛教将是天竺的国教。佛门自然就不再是清净地了。必须要严加控制!”

    佛门清净地的概念大约只有中国才有,在别的地方,佛教都和政治牵扯很深,自然就没有什么清净的可能了。天竺这里也是一样。佛教是国教,同时还要和儒学融合一体,走释儒一家的路子。而且。佛寺还将是推广汉字汉语的据点。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陈德兴靠在椅子背上面,直视着陈淮清的眼睛。缓缓的点头:“大人的意思,是不是这些国公并没有变成大公的一天?”

    国公如果不变成大公。哪怕有一百个,也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