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91章、路是自己选的

    我们是过了春节,在农历的新年回到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城市的,但原本熟悉一切,现在却很陌生。

    这个新的城市座落在原光阴市的南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当时高新区是光阴市面积最大的一片城区,说是城区,实际上当时还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大部分区域还是沙盘上的模型。

    现在这个城市是一个用20米高的复合材质的围墙围起来的要塞,整个要塞就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北面窄,南面宽,北面临近光阴市的母亲河光阴河,河对岸是同样用高墙围起来的旧城区,那里面围着很多丧尸。很多,几百万吧。而河的这边,却只有对面一半不到的数量,大概也就是一百多两百万人,这已经是整个天南省最大的幸存者聚集地了。

    这样的幸存者聚集地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多少,据说不超过100个,我不想去算这究竟还有多少人。也没法算,除了这种要塞城市型的幸存者聚集地,各地还有数不胜数的小型幸存者聚集地,还有许多零散的幸存者,也许,还可以乐观一点。

    现在这个城市,跟过去的光阴市没法比,光阴市这些年来发展很快,人口上千万,新建城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现代繁华时尚前沿,甚至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新城中心被吹嘘为中国的纽约。吹嘘得也是过了头,但那片新城中心我也常去,也确实会有一种现代大都会的感觉。有人把那万丈红尘称之为纸醉金迷的欲-望之都,也有几分道理。

    而现在这个城市,确确实实就是个要塞,面积不足原来光阴市的二十分之一,却聚集了原来五分之一的人口,整个格局就是一个拥挤。建筑不追求美观,但每栋楼必有足够多的逃生路径,城市以数字划分区域,每一片区域都有一个高科技建筑,就是可以升降的金属隔离墙,平时隐没在地面以下,一旦进入相应的警戒级别,这些隔离墙就会从地底下冒出来,分割成若干个小城。城市交通似乎借鉴了兴庆市那种高架轨道,而且轨道更高,基本都从房顶上过,沿途还有足够多的逃生通道。每一片城区都有若干直升机起落点,有特殊的升降通道,人爬上去不难,丧尸就上不去。每一片城区也都有独立的供水、供电和燃料系统,而且大量储存粮食,可以在封闭状态下长期坚持,当然这一套系统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放眼可见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

    要塞的名字叫振兴要塞,很土,超级土,但没人去计较这个东西,人们在乎的是,这是一个承载了200万人重建家园梦想的地方。

    要塞的防御由第十一战区的卫戍部队负责,卫戍部队有8个师,大约12万人,包括了陆航,是整个战区最精锐的部队,如果需要战略支援,则可以呼叫总部直属的空军。总部在哪是个很神秘的话题,有传闻说是在海上的航母上,也不知道真假。但官方的报道说海上有一支中美俄日混编的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接受联合国指挥,在联合国授权时可以出动联合航空兵对环太平洋城市展开空中打击和救援。听起来很高大上,人类已经组建了有史以来第一支联合部队,全世界的幸存者已经团结在一起,共同抗击这场灾难。

    这是一个很响的口号,和“方舟会议”一样,有时候可以当鸡血来打气,但是要接地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只是一个口号而已。

    扯远了,要塞的防御由卫戍部队的8个师负责,内部的警备则由警备司令部下属的20个警备区负责,20个警备区把整个要塞划分成20个豆腐块,但大小不完全均等,负责区域的重要性更不相同,警备区的级别和实力也不同。警备队是战区直属的内卫部队,由二线,甚至三线部队组成。

    我所在的第14警备区是一个团级单位,但像第1到第4警备区则是旅级单位。第14区是一个比较偏的警备区,靠近要塞的东南部,有3个营级警备队,每支警备队定编300人,但都不是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