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章 国与政

何阴癸派不能左右李阀的军政,归根结底便是李阀拥有当时最为严密和先进的一套管理制度(政体)。云羿虽然嚣狂乖张,却没有强攻襄阳,便是因为他知道,他们兄弟要争霸天下可谓是如履薄冰,错一步便满盘皆输,此时和阴癸派等黑道势力较上劲,吃亏的必然是自己,由此,云羿对黑道魔门等势力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到触及根基,便会手下留点情面。

    同理,南方的士族也会绽放他们最后的余晖,妄图回复昔日叱咤天下的荣光,而后梁萧铣俨然一副天下士族代言人的架势。萧铣现本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皇族之后,更兼无数士族和南方大小帮会的依附,所建立的梁国目下隐为南方第一大势力,声势尚在宋阀之上,称帝后萧铣更是在大江以南所向披靡,先后攻占郁林、苍梧、番禺等地,并不断招兵买马,兵力增至四十万之众,雄据南方,两湖之地无人敢挡。可惜地是遇到了云羿,注定士族制度要走下中华大地的历史舞台。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四月,云羿领兵突袭江夏,萧梁军虽然号称四十万,其实可用之兵只在二十万之间,而且大多是水军,其次是步卒,最少的是骑兵,而江夏便是萧铣骑兵的老巢。萧铣以为骑兵乃对方三倍之众,便自不量力出城迎战,江夏的六万骑兵遇上久经沙场的瓦岗军和装备精良的天兵共计两万的骑兵,便如纸糊一般,不堪一击,江夏一战而下。

    此役萧铣的骑兵损失大半,也见识到了神箭铁骑的威力,再加上他本是欺软怕硬、胸无大志之辈,便立即派人讲和,云羿也知道萧梁水军的厉害,一时也拿他不下,便止步江夏,苦练水军,休兵罢战。倘若说云羿收编瓦岗军是改变历史上的天下格局的第一步,那江夏之战,便是彻底改变了正史上隋末唐初江南的大局,也彻底改变了后梁的历史轨迹。

    原本萧铣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越南河内),北至汉水,而且就在本月萧铣会迁都江陵(现今的荆州)。可是由于江夏失守,将夷陵(现今的宜昌)、江陵和宜都等重镇全部置于云羿的虎爪之下,让他势力大减,那还敢迁都江陵,现在只有固守江陵和巴陵(现今的岳阳),让两地成犄角之势,互为援助,彻底成为待杀羔羊,再也无能力东进或是北上。

    随着江夏一役,不但尽歼萧铣的骑兵,更让他处于两面受敌之境。萧铣本还有一线生机,那便是倾全国之力,自江陵出兵解襄阳之困,云羿只要拿不下襄阳,便无法对江陵构成威胁,想要攻巴陵,则必须逆大江西进,况且云羿的水军当时和萧铣尚有些差距,胜负只在四六之数。反观之,萧铣在此时可以联合襄阳,由江陵出兵,偷袭云羿的大本营神弓城,到那时危机自解。但是云羿一旦拿下襄阳,便会对江陵形成包围之势,更可着骑兵直接南下,水陆并举,分攻江陵和巴陵,一战定乾坤,由此便可以看出萧铣乃是短见之人,注定会成为云羿一统天下的踏脚石。

    扯远了,回来接着谈。四种势力之中,军阀最弱,有如先天不足的婴儿,一切要从头开始。首先云羿为自己竖起一杆大旗,以求得到天下广大民众的支持,旗帜便是“兴盛华夏”,以图由此来树立正统地位,来个名正言顺。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即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一词最先出自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华夏也可说是中原之人。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由此可见,华夏乃是汉族和中国的古称。云羿提出打出“兴盛华夏”的旗帜,不但可以团结汉族,也能团结中原之地,让他日进驻洛阳之时,可顺利成为华夏正统,减少以南统北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