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二十八章 逆转(下)

    吴国大将陆抗等人战死柴桑的消息还没有传开另一边的战事也进入了尾声。便在陆抗引军离开之后不久留守军中的吴国年轻将领们仍旧是垂头丧气心中充满了不服与不忿。陆喜将全尚和陶璜交入帐中一五一十的把陆抗的计划道出陶璜乃是知情者全尚听罢心中一震早已老泪纵横。

    君要臣战臣不得不战然而蜀军精锐吴人难以争锋。若是一战而败建业以西再无屏障若是求胜却是天方夜谭。战便唯有死不战也是死君命之下无有不从。更何况朝中论调尽是主战陆抗据理力争阐明事实道理也是无济于事此间的状况就算是营中的少年将领们都是看不清或是不愿认清现实的冷酷无情。

    幻想往往置人于死地脱离现实的尊严只会使人失去位置失去冷静失去判断。陆抗是清醒的又是不幸的众人皆醉吾独醒无法力挽狂澜只能被当做异类对待。这一切陆抗没有怨言在数次书无效后陆抗选择了尽忠选择了报效国家。

    若是年轻的吴国将领们不把事情闹大陆抗至少有六成的把握可以带领全军趁乱进入柴桑如此蜀军没有粮草只好暂时退兵而吴军的伤亡也可以压制在最低。然而频繁的圣旨和朝中激烈的争论引起了轩然巨浪强令陆抗出征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蜀人有了准备刘禅有了防备陆抗甩开蜀汉大军之后便没有了退路等待一战的便是蜀汉最为精锐的御林军。这般情势下陆抗唯有牺牲自己让更多的吴军能够进入柴桑城中保留实力也好减少损失也好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不是万全之策可从陆抗的实施程度来看却是极有可能成功的功亏一篑或者说在陆抗出兵之前悲剧便已注定。一个早有准备的强大敌人与一个毫无准备的强大敌人这是不同级别的对手陆抗的智慧再高面对的可是整个蜀汉的精英啊……

    留下的吴军在陆喜的指挥下带着粮草辎重准备退兵缺少了陆抗的主力这里的吴军根本抵抗不了蜀汉的大举进攻。全尚护着粮草先行陶璜引兵随后出发陆喜却是不走他要留下。前方的军情未必传的完整但陆喜和千余兵卒自愿留下等待消息任凭全尚和陶璜如何劝说皆是无用。

    “吾侄舍生取义吾岂可临阵脱逃?”陆喜是个高傲的人同时也是固执与倔强的老头儿。

    便在这个时候蜀汉大将黄崇引兵来攻吴国营寨陆喜带着仅存的吴兵奋勇抵御渐渐不支幸好陶璜带着三千人马迅速回援才勉强稳住了蜀人的攻势力保大营不失。然而黄崇的蜀军多达数万不满五千的吴军很快便消耗过半难以支撑。

    陶璜见营不可保力主护着陆喜逃生然而陆喜死志早定就是不走。二人争执之时占尽优势的蜀军却是突然撤兵陆喜猛然窜起登高张望。果然远方袅袅黑烟代表着陆抗的成功吴军的胜利----可胜利的代价也是注定难以变更的。

    陶璜引兵离开了大营赶赴建业陆喜带着百余人马留在营中。自己一生淡泊名利骄傲自负可如今心中最为骄傲的是有陆抗这个子侄。生又如何死又如何?人生百年终有一死然死有轻于鸿毛亦可重于泰山。陆喜要等等陆抗的消息等吴军的战果要看着蜀军撤退要看着陆抗凯旋归来。

    希望渺茫老者依然抓住一丝希望不放。然而命运之神没有站在陆喜一边风吹银髯勾起一丝回忆。两三年前一袭白衣傲立皇城黑白分明的棱角早被沧桑岁月磨平精力充沛的男子亦是日益苍老曾几何时也有过意气风发曾几何时也曾鲜衣怒马淡泊于世泛舟江湖的日子引人怀念却是一去不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傲人白衣是否会想到眼下的苍凉景象?

    吴营大火四起蜀军去而复返黄崇与羊祜带着大军回援羊琇却是料定吴军大营空虚返身杀回。若是得胜可取吴人粮草补给蜀汉大军若是不胜也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撤回柴桑。

    营中的百余吴军毫无战力却是没有一人逃走在几名校尉的指挥下百余人各司其责宁死不退。遍寻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