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一十八章关林庙中请贤才(上)

面积颇广,庙中房舍甚多,虽香火鼎盛,可后院却是一片清净,柏涛如潮,清风送爽,正是苦读的好出去,张柬之与庙中主持青云道长有旧,得以暂居于此,自是随了心愿,于林中山石间温上一壶茶,捧上一卷书,兴起则朗朗而读,兴消则浅品清茶,坐看涛生云灭,着实自在了得,这不,天都已近了黄昏,张柬之依旧了无归意,斜卧山石上,高声吟咏:“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先生好兴致,然,某却有一问:何为德耶?”

    张柬之咏声未尽,一声便骤然而起,旋即便见一身材高大的白袍书生从林子中缓步行了出来,张柬之见状,并不起身相迎,而是眯缝着眼,打量了一下来者,不动声色伸手指点了一下身前的一块大石头,那意思便是让来者自便。

    “小生姓李,行七,关中人氏,偶游至此,见先生高卧林间,气度非凡,斗胆前来叨唠,还请先生海涵则个。”白袍书生似乎一点都不介意张柬之这等高卧不起的不礼貌之行径,笑呵呵地行到了近前,一撩衣袍的下摆,压根儿不管石面上是否干净,盘腿便端坐了下来,对着张柬之一拱手,温言地自我介绍道。

    “某,襄阳张柬之,蹉跎半生之白丁,当不得先生之谓,英王殿下且请自便好了,恕张某无礼了。”张柬之默默地凝视了白袍书生好一阵子,突地自嘲一笑,语带萧瑟之气地回了一句。

    “哦?哈哈哈……,张先生曾见过孤?”

    这白袍书生自然便是李显,他之所以会出现在此,可不是来玩便服私访的,目的正是冲着张柬之而来的----前世那会儿李显能得以将武后赶下台去,靠的便是张柬之发动的“神龙宫之变”,对于张柬之的能耐与品性,李显自是了然于心,此前从报名大比的名录里发现了张柬之的名字之际,李显便已起了笼络其人之心,只是前段时间因着朝局牵扯,无法分身行事罢了,待得朝中事情一了,李显便寻上了门来,当然了,李显之所以能如此准确地找到人,全都是庄永所领导的暗底势力“鸣镝”的功劳,可却万万没想到方才刚见面,居然就被张柬之一口道破了来历,饶是李显脸皮厚,也不禁被弄得颇为尴尬,只得以放声大笑来加以掩饰。

    “常听故友谈起殿下,张某侥幸于其处得见殿下之画像,不敢或忘焉。”张柬之并没有附和李显的笑声,一挺腰身,坐直了起来,慢条斯理地拿起正在小火炉上烧着的茶壶,给李显斟上了一小碗,比划了个“请”的手势之后,这才慢吞吞地回答了一句道。

    “故友?画像?”张柬之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之下,李显反倒更糊涂了几分----李显于画之一道上造诣有限,平日里自是甚少作画,更不可曾让人专程为自己画过像,还真是搞不懂张柬之所言的那个故友从何搞来的画像,愣了片刻,这才狐疑地看着张柬之,一派等着其出言解释之做派。

    “德者,世人皆云:忠、孝、仁、义、温、恭、谦也,于某而言,不过直心耳。”张柬之并没有解释其所言的故友为何人,反倒是回答了李显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直心?好,好一个妙解,人若是心中有正义,则为德也,然,孤却又有另一问,为正义故,可取不义之手段否?”李显好歹有着三世的记忆在身,前世算是饱读了诗书,后世又广阅群书,更从网络上看过不老少的奇谈怪论,这一世虽少涉文事,可论及胸中才学,却绝不在当世大家之下,可一听张柬之解释得如此神妙,还是忍不住叫起了好来,不过么,李显叫好之余,还是没忘了正事,这便顺着这话题再次提问道。

    “义有大义小义之分,利于社稷者,为大义也,大义之下,当可不拘小节,然,非不得已,不可妄用之,此君子与小人之分际,何弃何取,唯人自择之。”

    李显这个问题极为的刁钻,颇有晋人问难之遗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