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九二章 米格设计局

见。

    “mig-29这飞机是不错,但是说实话,我觉得火控系统的整合做得并不理想。发射一枚导弹要按这么多电钮,有时候会错失机会的。”

    谢洛夫似乎也有同感,对龙云也发起了牢骚。

    “这套系统是配套研究所搞的,人机工程做的就是不太好。我们之前也想改进来着!”

    “如果要改的话,”龙云又努力回忆现实中那些米格机的改进思路,“最起码,可以把导弹的可逆发射准备整合到一起。这个应该不难,在原有系统上增加一个模块,专门负责进行发射准备就可以。”

    听到这样相当好理解的话,谢洛夫却现出颇为为难的神色来;龙云一开始有些诧异,然后他窥探了对面的意识,才知道问题所在。

    这种设定,已经超出了苏联目前的机载设备整合能力。

    不是吧?龙云相当惊讶的晃了晃头,引发谢洛夫的一阵惊奇,然后他才反应过来并多加解释一番:“其实这种自动控制系统也并不困难,不需要逻辑电路,只需要几个延时器就可以啊。”

    “是吗?……但是,导弹的各准备流程是需要相机而动的。如果按照自动程序,一步步做下去的话,这样兼容xing也会变差;而且一旦按动电钮,就不能再取消了。”

    “哦,是的,你说的很有道理。”龙云现实点点头,然后又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但是问题在于,这样激烈的大战里面,你觉得mig-29还会更新多少次导弹武器系统?”

    “这个……”

    被中校的话所提醒,谢洛夫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沉吟着点点头。

    是啊,在这样的世界大战形势下,你死我活的拼杀已经不可能再像二战时期那样旷日持久。

    与其考虑不着边际的武器兼容xing,还不如将歼击机打造成多快好省的战争兵器;虽然会造成武器系统难以更新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剧烈战争里又能怎样呢?

    想到这里,他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刚才的思路,还不时的询问龙云一些细节问题。本来,这种关于人机工程的优化都需要收集大量的使用数据,但是现在有这样的王牌飞行员在,正好可以获得很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就这样,两个人一路边讨论边设计,快到米格设计局的时候,龙云觉得谢洛夫已经基本上理解了他的思路,回去在战机火控系统上加装模块,应该就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来到历史颇久的米格设计局莫斯科研究中心,穿过偌大的建筑群来到宽敞的一层实验室,迎上来的技术员和谢洛夫说了两句话,就开始向龙云解释这套设备的构想和使用方式。

    一边仔细聆听,龙云一边不自觉的把方案和现实世界里的头盔瞄准技术进行比较。

    和现实里相当成熟的设备相比,米格局的方案无疑还是比较原始,比如现代歼击机上普遍使用的带测距头瞄设备,配合机载计算机甚至可以直接完成火控计算,这比用头盔指挥雷达、eos去发现目标又快了一步;不过龙云自然清楚,这种技术对于现在的苏联航空电子水平还是有些不切实际。

    所以他压下想要介绍这种思路的念头,仔细的去倾听头瞄设备的使用方法。

    “……喏,如果确认看到了目标,只要按下这个按钮,然后雷达或者eos(红外搜索系统)就会指向你所凝视的方向,这时候平稳的凝视片刻,就有一定的概率截获目标。----您说导弹么?用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去截获目标,这理论上当然也可以,不过配套的电路还没有完成测试。我们的计划……”

    恩,大概听过一遍,龙云觉得这套系统理论上是完全可行、而且效果应该还很不错。不过他也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是这样,我看这个方案目前是在火控里增加一个“头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