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零三章 刘锡鸿

,可谓知己,学问也是好的,鲲宇不妨也见见他,正好聊聊。他对鲲宇,也很是敬服呢!”

    听到郭嵩焘说刘锡鸿对自己“很是敬服”,林义哲不由得在心里冷笑了一声,但表面上却还是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他知道,刘锡鸿对自己的“敬服”,应该是建立在另外一个基础之上的!

    洋务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将中国官场分成了两大营垒,在上层,在中下层都这样营垒分明地对峙着。有没有中间路线呢?想在墙头上骑着坐一坐,看看风向的有,可他们在墙头骑不住,风大伴墙的多。

    那么哪一派势力强一些呢?洋务派虽然眼光远一些,富国强兵的一套办法也不无道理,但他们毕竟是不安于现实的一派,要打烂坛坛罐罐,要革老祖宗的命,特别是他们连拐弯抹角也不屑干,公开主张以西方为师,认为原有的一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几千年变化不大的国家社会的规章制度,人人都习惯了的东西,要改,要革,连娃娃们学些什么也要改动……总之,天下要大乱了,这哪能行呢?骑在墙上的人最会察颜观色,上看皇帝老子的态度,下看老一辈人的眼色,他们太容易得出结论了。

    从广东进入京师的刘锡鸿,可以说是郭嵩焘一手提拔、重用的,他对郭嵩焘应当是感恩戴德的,刻骨铭心的。郭嵩焘跑顺风时,他为之高兴;郭嵩焘走麦城时,他也替郭嵩焘难过过。他为郭嵩焘充当耳目,传递过许多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变过心。郭嵩焘几次离职还乡时,他恨不得也随同前往,厮守在一起,接受郭嵩焘的教诲,甘愿为郭大人效犬马之劳。正如当年刘锡鸿同他病中的夫人说过的话:“有人知己,我定为犬马。”他那时认定郭嵩焘是知己,是以愿为郭嵩焘效犬马之劳。可这个“定”字难得解释为“终身”,而是个有变数的字眼儿,它可能只是三五年,七八年,周遭环境一改,各方情势有变。所“定”者也就随之而变了。这不是刘锡鸿一人如此,而是不少“老于世故”的人都如此。

    当郭嵩焘从广东卸任,回到湘阴,在家赋闲时,刘锡鸿便观察起官场的兴衰之理来了。尽管他自己也算是“洋务派”出身,投入过团练工作的改革,支持巡抚大人郭嵩焘所采取的激烈改革措施,大奖那些一心为公的好父母官,严惩那些贪腐成性的旧式官僚。但到了京中,洋务派是顶了碓窝子唱戏----人吃亏了戏不好看、费力不讨好这一事实。他已是看得再清楚不过了。他能不衡量一下这当中的得失吗?

    事实上,就在郭嵩焘复出的前一年,一个渐变的过程便发生在了刘锡鸿的身上。

    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锡鸿去到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李鸿藻的官邸。这可是当朝一品要员,炙手可热的顶尖极人物,了不得的!李鸿藻是皇帝的老师,有一段时间甚至代替幼帝批过奏折,起草过上谕。可以说就是幼帝的影子。慈禧太后见了他也是“老师”、“师傅”的叫,百般尊敬,言听计从。尤其是清流言官们,奉李鸿藻为领袖。唯其马首是瞻。但李鸿藻自己却并不好把自己往哪个营垒里面摆。他对外一向是主战派,不轻言和让,但洋务派的一些措施他有一些也曾予以支持。但老佛爷的话对他来说又是至尊无上的,想得通想不通他都会绝对执行。他和另一位帝师翁同龢的持政理念相同。都不是那种可以分明往哪一个营垒里归队的重量级人物。他主掌过礼部、户部,当过都察院左都御史,授过工部尚书。有太子少保衔;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他也都任过,可以说没有他没当过的大官。

    刘锡鸿去拜见这样一位如日中天的大员,自然是小心了又小心,准备了又准备,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的表现,要显示出自己是有修养的大才,谈吐要非凡,气度要高洁,对朝廷内外的大事小事都能有出众的见地。要是问起自己的晋身之阶,他也会见机行事,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