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一十二章 步步惊心

学贯中西,且心思缜密,算无遗策,为海内所仅见,且办事老成周到,不似二十几许人所为。”文祥道,“我不明白的是,你的这些学问、见识和手段,都是从何而来?”

    听到文祥的问话,林义哲禁不住在心里咯噔了一下,一时间竟然语塞,未能回答。

    “鲲宇,仅就今日之事而言,太后和恭王的心思,你竟然能猜中,这等本事,便非常人能及。”文祥接着说道,“为官之道,揣摩上意,最是重要,不怕鲲宇笑话,我为官这许多年,这‘揣摩’的本事,真是不如鲲宇之万一呢!”

    林义哲仔细地听着文祥的话,不由得暗暗佩服文祥的敏锐观察力。

    自己之前的表现,也许是太过锋芒毕露了……

    年纪轻轻便做到了正二品大员,挂了巡抚衔,和姑父沈葆桢一般无二,放眼大清国,还真没有第二个呢!

    “不瞒鲲宇,我查过你的履历,进阶与寻常士子一般无二。你自担任出使之前,从未离过大清,然西洋诸国情形,天下大势,宫内太后皇上诸王家事,你全都了然于胸。哪怕是那些出过洋的,专心留意于西国情事的,其见识亦不能同你相比。”文祥见林义哲没有马上回答,索性将心中的疑问全都说了出来,“你现下不过二十几许,如何能学成若此?哪怕是你先祖林文忠公,在我看来,只怕这些全都不及你呢!”

    文祥说完,便紧盯着林义哲的眼睛,等候着他的回答。

    这个问题,对文祥来说,已经困扰他好久了。

    一个对天下大势竟能如此洞若观火的人,差不多每一步都能算到,哪怕诸葛在世,孙武复生,也无法做到!

    而且林义哲呈献的那些书籍,本本皆为中国所无,在些典故和引处,在中国的书籍中是根本找不到的。

    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一个士子出身的人,怎么会对天下大势如此了若指掌?

    就算他有海外亲族,也未必能做到如此游刃有余!

    更可怕的,是此人对宫廷内部的了解!

    王爷心里想的。太后心里想的,自己心里想的,还有对手心里想的,林义哲都能猜到,算准,这是何等的本事!

    文祥必须要问个究竟!

    林义哲努力维持着脸上的微笑,同时大脑也飞快地运转起来----现在无疑是自己穿越后的面临的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只要一语不慎,被文祥看出破绽,自己恐怕以后再在他面前混就困难了!

    “不瞒中堂。晚辈所学,正是得自先祖林文忠公。”林义哲听到文祥提到林则徐,脑筋急转,计上心来,立时便想好了说词,“先祖曾使人翻译西国新闻纸,广收信报,以求制敌,只是先祖于西洋情形所涉不深。又碍于华夷之辨,未能详查广纳,处置失当,为敌所乘。晚辈每每思之。颇以为憾。是以在经学之余,效法先祖,使人大量翻译西国新闻纸所载,了解各国时事。时日既久,便有所得。后因翻译未免能全达其意,不若自己能读。于是便自学西国文字语言,后不需翻译,便可自行看阅,数年以来,每日坚持不懈,由是得以知晓西国情形,及天下大势。至于宫内情形,西国新闻纸亦常有所载,晚辈所知,亦是从此而来。”

    “原来如此。”文祥听了林义哲的回答,连连点头,感叹起来,“不意林文忠公有孙若此!”

    林义哲听到文祥的感叹,知道他已经信了自己的话,不由得在心里暗呼侥幸。

    还是爷爷林则徐的光环大啊!时至今日,自己仍能借得上光!

    事实上,林义哲将功劳归于先祖身上,虽有根据,但其实是有些夸大的。

    鸦片战争时的中国朝野上下,对外部世界懵懂迷茫,对“英吉利”、“法兰西”这样的国家也只是闻其名而不知其实。林则徐其实也是一样,但他勇于任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