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三十四章 血夜(二)

将这位李先生放在眼里了。

    李先生心中一阵恼怒,心中更是暗骂宋胜不知轻重缓急,到了这个地步,防着他到也没什么,毕竟大事临头,是人都有警惕之心,但这个时候还没来到指挥使衙门坐镇,又不派人来说一声儿,办事如此不牢靠,怎能担当重任?

    虽说已经怒从心起,但还是放缓了声音道:“诸位大人,今时今日,我等身家性命皆系于一线,若还不能开诚布公,同心协力,真个把事情给办坏了,到时后悔可就晚了,烦劳哪位大人走上一趟去催催指挥使大人,说不准宫内顷刻之间便有剧变,大人不在这里,可怎么得了?”

    这些人其实此时也是六神无主,宋胜的计划给他们说了一些,但并不详细,知道此时将有大变,但变局会到什么地步,该如何收场?陛下是不是知道此事,这些他们还都糊涂着呢,存身险地,驱狐疑之众,行万险之事,说的就是如今右卫的情形了。

    看着这些人有些迟疑,但还是没人做声,李先生暗自叹息了一声,若不是形势还算在掌握之中,就这些人?能干出什么大事来?若此事能竟全功,可就是邀天之幸了。

    “不若如此,诸位大人派几个人跟我去一趟,也总好过在此干等。”他万不想此时离开这样的重地地,但退而求其次之下,既然指挥不动这些羽林卫地大爷们,自己也只好亲自走上一趟了。希望那位太子再迟疑上些时候,别在这个关头弄出乱子来。不然就这些人,不用别地,只要太子那里来一个人传上一纸诏书或是左卫那个赵石亲来,这些人估计立马就能乱作一团,也不知宋胜是怎么带地兵,还在在大帅身边呆过地人呢,见兵而知将,宋胜这个指挥使的位子真是让人怀疑是怎么来的?

    不过这也是他今晚作的最错误的一个决定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远望着黑沉沉的京师长安,身在十里之外的景王殿下这时也是担着很重的心思,明天,只要明日一天。待得大典完毕,众臣回京,所有地事情便都迎刃而解了,希望赵石能不负他的重托,震慑住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若然京师变乱,便是有这些朝廷重臣相助,夺回长安。身登帝位,那时长安的情况与现在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牵连到的人数更是不可估量,就算他学曹孟德放这些人一马。但旁地人呢?政争一起,便很难善了,他满腔的雄心壮志都得暂时隐藏起来,也许数年,也许十年。也许时间会更多。何日才能将政务梳理清楚?

    “殿下无须如此忧心,既来之则安之。心静则智扬,殿下的心静了,群臣也自然安稳,再说陛下英明神武,明见万里,必然已经安排妥当,殿下身在京外,忧心如焚也是无用,何不安下心来等长安的消息?”看着李玄谨坐立难安的样子,他身旁的杨感微笑安慰道。

    还真就被南先生说中了,这位以前不显山不露水的景王殿下如今还真就到了这个地步,这要在一年前,谁会相信?他虽执掌中枢,但他是年岁已高,功名利禄之心便也不如年轻时热切,这争位的事情便也离地远远的,由是,朝廷中以他马是瞻的大臣也便都老实许多,并不如当年闹的那般沸沸扬扬,六部官员参与进争位之事地可以说少之又少,这番做派虽有明哲保身之嫌,却更得旁人敬重,无形中之前做出靠近景王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

    听他这么一说,景王李玄谨也笑了起来,“玄谨初临大事,有些沉不住气,让杨相笑话了,不过玄谨不为自身安危为念的,想我大秦励精图治,历代先皇都有进取中原之心,奈何胡人猖獗,以为掣肘,父皇为政三十年,从不提中原之事,貌似无甚进取之念,但玄谨可是知道的,中原山川都会时刻摆于父皇案边,父皇心之操切可见一般。

    但这三十年来,父皇轻徭薄赋,以百姓生息为念,大秦国库从未有如此充盈之时,以三十年之积聚,足以行兵戈之事,父皇这番苦心可谓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