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第五百八十七章廷议

了书房,到了外间,对视了一眼,却都瞧出了对方眼的不甘,但那又如何?以他们两人的资历,没有李承乾在,就他们两个,就算眼馋,又哪里有半点机会参与朝堂大事了?想到这个,两个人都是长长叹了一口气出来,私下里却都在琢磨,是不是暗派些心腹之人去南边,即使不能……那些田地山林却还可买上一些嘛,这些可也是家族立身之根本不是……

    不提他们这些小心思,书房之的李承乾却是将内院管家又叫了进来,让他去请几个心腹幕僚过来,等到管家出去,李承乾才微微叹了一口气,族人靠不住,却是要依靠外人来谋划,真真让人无话可说,和那些世家大族比起来,李家还差的远呢,一人之荣和家族兴旺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什么时候才能让李家真正跻身于世家门阀之列,而不是像那些外人说的,从延州来的乡下人……

    翌日,散朝之后,三三两两的大臣陆续而出,参知政事,大学士李圃不时和人点头微笑,缓步而出。

    直到外面,这才紧了紧袍服,深深吸了一口气,天气渐寒,长安已经刮起了北方,被初冬的寒风一吹,李圃精神不由一振。

    不过想起今日朝会上的事情,李圃心情还是有些不虞,历来朝会无大事,只要参加过朝会的人都知道其的道理。

    军政大事,都已经是决定好了的,搬到朝会上来,不过是知会大家一声,断不会在朝会上临时决断,就算有人质疑,最多也不过是容后再议罢了,若真吵起来,一天的功夫也不用干别的了,打嘴仗就能让这一日时光匆匆而去,还谈什么处理政务?

    但今天的朝会却不同往日,争论比往日要激烈的多,其实也只是两件小事罢了,相关大臣却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很是让人头疼,尤其是还有人提到蜀乱民,被俘者众,按照之前处置,这些人要分别遣往各处,或修整道路桥梁,或为奴户,开垦荒田,各有所用,不一而足。

    这是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之前蜀战事为决,也少有人在此事上多做纠缠,但现在却还是被拿出来了,说什么蜀十室九空,人丁稀少,这些蜀人多数都是被裹挟而来,应按旧制,发回原籍,一来填补蜀人口,二来也能安抚蜀民心等等等等,老生常谈,无有新意。

    在李圃来说,此议没有什么错处,蜀空虚,元气大伤,确让人有些为难,此议也确是让人心动,自古以来,诸侯征战,也真没有如大秦般,让被俘之乱民做工受罚的,多数都是首领或斩首,或流配,其余不问,各自发回原籍,重为子民,按他本意,照如今蜀情势而论,此议确为良策。

    但只要稍微深想一下,就能明白这些提议之人的矛头所指,这才是真正关节所在,谁都清楚,如今朝暗流汹涌,大家伙儿都憋着一口气呢,这其的缘故,无非就是战后胜果如此之大,兵部户部都在憋着劲儿的争功,而其他四部也红着眼想在蜀千里沃土上分一杯羹。

    尤其是吏部,唐时便为六部之首,但在大秦,却屈居户部之下久矣,为何?只为大秦四战之地,大军粮草,四境民生,皆都离不开户部,即便是吏部掌大秦官吏任免之权,但论起职权来,还是不如户部远矣,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大秦疆域太小,官员加起来,也不如唐时的一个零头,这般下来,吏部哪里又有底气居为六部之首?

    而今平定蜀,可想而知,将来可以任免之官吏,几乎比之前多了一倍有余,这六部翘首之争,不过是方兴未艾罢了。

    而今日朝堂之上的一点争吵,比起背后错综复杂的干系来说,只不过是今后政争的一个插曲而已,可以想象,随着大秦日渐强盛,内部权力的争夺将越发惨烈,这个根本不用猜,已经是确定了的。

    而利益在前,没人能退让半步,权势之所以为权势,其真谛也就在此了。

    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宫墙,李圃黑重的眉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