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章局面

从军以来,这样的人见过的多了去了。

    当然,这也显示出朝廷对禁军整编之事的决心和力度。

    不过,朝廷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将殿前司禁军拆分开来,给予地方布政使更多的兵权,上面也不再有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指手画脚,调动禁军的权力,归于兵部和枢密院。

    如果再能将禁军将领的任免之权抢过来,那么,大秦的军人们,将是历朝历代以来,受到文官掣肘最少的军人了。

    虽然关注,但赵石也没有看的太过重要。

    也许在外人看来,成武七年开始的禁军整编有些太过急功近利了。

    但在赵石看来,到现在为止,禁军整编还是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并没有脱离之前他在京师时,已经商量好了的那些规划。

    其实,从成武四年他奉旨回京,就一直在准备这件事。

    从成武五年灭夏之役后,这件事也就清晰了起来,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枢密院,甚或是殿前司指挥使衙门,都在为此事做着准备。

    一直到现在,差不多三个年头,准备的已经够多了,也取得了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种燧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到了成武七年,才开始施行。

    而实际上,真要追朔起来,从成武元年的长安之变,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王佩人头落地开始,殿前司禁军整编就已经之事就已经有了苗头。

    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按兵不动,许多人的谋划,许多人的心血都在里面,又怎么能称得上急功近利?

    而殿前司禁军整编,才算是刚刚开始,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中鼎革,最后所涉及到的,也不会光光是殿前司禁军。。。。。。。。

    紧接着过来的就是家书。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每次回京之前,都会接到。为的不是让他安心。而是在家书中。详述京中情势,让他好有个准备。

    一般来说,这封家书,都出自府中几个幕僚之手,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外,京中有点乱,连向来平静的早朝,都屡屡有争吵发生。可见,这一轮动荡到底有多剧烈了。

    而在这个时候,当初那场波及甚广的科场案也发酵了起来。

    许多蜀人官吏纷纷外贬,可以说,蜀人的头一次抗争,完败,可以想见的,明年科举,蜀人也许会遭受到更多的打击。

    而皇帝陛下,又提出了迁陵的动议。

    毫无意外的。遭到了群臣劝谏。

    看上去,这个时节皇帝陛下还要自寻烦恼。有些不智,但实际上,这就是皇帝陛下用惯了的政治手腕儿。

    迁陵之议被拒,一些障碍重重的人事任免,很快就通过了中书决议,这样的交换,皇帝陛下已有乐此不疲之势。

    实际上,此时此刻,朝堂上的重臣们,也开始真正思量,是不是什么时候,可以将黄陵迁一迁了。

    不然的话,一旦陛下之意受阻,便拿出此事来胡搅蛮缠,也确实让人难受。

    皇帝陛下的目的很好的达到了,多年心愿,终于迎来了曙光,成武皇帝的政治智慧,在这一刻,也显露无疑。

    事实上,这些都算是趣闻,对于长安晋国公府来说,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朝堂形势,在晋国公府几位幕僚看来,也已趋于缓和了。

    不再有什么文武或政见之争,现在闹的最凶的,其实就是这一轮人事任免之后,留下的那些空缺,或者,有些人还想着借此机会,制造更多的空缺出来。

    这样一来,会很纷乱,但总体而言,从成武六年开始的动荡,正在平息之中。

    之后的这些攻讦,这些争论,无非是各自利益作祟罢了,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激烈碰撞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