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2章 一念起,平步青云

:“仗打到这个地步,青山是应该去的,再不哥哥就要去了。便是我们家,也不能缩着头了。”

    郑老太太闻言大惊道:“你……你干啥?我跟你说,板栗不许去。有葫芦跟他小舅舅去了,还不够,还要他去干啥?”

    板栗忙安慰外婆,说他暂时不去。

    “不过外婆,不去真的不行哩,如今不光北边,连西南好像也不安定了,要是南北都打起来,咱们国家真的要完了,那时咱们往哪躲去?等敌人打到这边来,一个村一个村地杀,外婆你说,我们现在就算不去又有啥用?终究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郑老太太惊恐地长大嘴巴:一个村一个村地杀,那是怎样一副情形?

    便是她小时候穷、苦、累,也没经过这样恐怖的事。

    她一把抓住板栗的手,对郑氏道:“让他爹去,让槐子去。”转向板栗,“你不许去!”

    郑氏见她公然偏心眼,想笑又笑不出来,嗔道:“娘,瞧你说的。他爷俩也没争,让老天爷来定,这样就没的说了。”

    郑老太太奇怪地问:“咋让老天爷来定?”

    板栗笑道:“我跟爹抓阄,谁抓中了就谁去,这样决定不后悔。”

    郑老太太就不言语了,这确实是个法子。

    她又问啥时候走。

    板栗道:“这次招的人还是送往西北的。我想等下一批,往云州去。小叔来信,让我去汪将军那里,他是石头叔的叔丈人,再说,云州还有咱们的产业,我在那呆过两年,也熟悉些。”

    是的,板栗也要出征了,他准备带着孙铁他们几个一同投军,他再也不想缩头了。

    因战事耽搁,永平十四年秋乡试延误了,十五年会试眼看也是不能如期举行,却因为永平帝的一个念头,延迟在二月末举行,且盛况空前,超过了往年任何一届春闱。

    原来。永平帝见连番大战之下,西北烽火未熄,西南战事将起,然国力空虚,民众疾苦,内忧外患齐发。深感忧虑。

    这日,苦思之下,忽然灵机一动,下了一道特旨:召集天下举子齐聚京城,会试延至二月底举行。

    考试内容也不与以往相类同,除了常规的四书五经外,策问只考一项:便是针对眼下大靖内忧外患的局面,令举子们为国分忧,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顿时,书生们群情激奋,感觉报国的机会来了,纷纷舒展胸中才华,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他们或献计献策,或指点时弊;或从细处着眼,提一点建议。或纵观全局,献一套方案。其中不乏见解卓识之辈,当即被录取。

    永平帝亲自翻看录取的答卷,心怀大畅,甚至将未录取的试卷,单拣策问一项,又复查了一遍。生恐有人不惯八股制艺,却是才思敏捷、善于治理之辈,遗漏了良才。

    这一查看,果然又找出两篇好文章,遂破例录取。

    这一举措赢得臣子们一致赞颂。纷纷叩头滴泪,誓死效忠!

    殿试却提前了,定于三月初十举行,永平帝亲自端坐在金銮殿上,硬陪着进士们耗了一天,不过午膳时才离开一会。

    殿试中,苏文青一举夺魁!

    这恐怕是自科举以来最为独特的一次殿试了,书法及字数格式等均靠后,单论策问内容。

    苏文青会试时本就意犹未尽,苦思了几日,在殿试时一气发挥出来,写到酣处,忘记了这是殿试,只顾抒发一腔忧国之心,洋洋洒洒,拟出十数条建议。

    最后,大殿内只剩下他一人,永平帝和礼部监考大臣站在他身后,看他忘情挥毫泼墨,跟着他笔下的思路,直看得双目放光,激动万分。

    于军政,他坚决主战,“敌寇贪婪无度,若不能震慑,国无宁日。”

    于经济治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