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047章 魏延之死

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等人,岂能受杨仪的指派,作断后的将军!”故此要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要求费祎写出文告并由他们共同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

    费祎骗他说:“我应该回去把您的意见跟杨长史说明,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不会反对您的意见。”费祎一出魏延营门就飞马而去,魏延随即就后悔了,追他又来不及。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的动静,才知道他们全都准备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各营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得到消息十分震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都传递朝廷。

    刘禅就此事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保证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劈山开道,昼夜兼行,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到后,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到的行动说:“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行动!”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便不听他的指挥,部队全都散去。魏延只是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

    蜀汉一代名将,魏延就此一命呜呼。

    诸葛亮死后,他的继承者蒋琬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行程数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又返回。起初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国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平日诸位将领一向不和睦,当时时论也认为一定由魏延接替诸葛亮。魏延也自视为此而已,可以说并非想背叛蜀国。

    魏延的事情,在《魏略》另有记载,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我个观点和先人相同,并不太认可,诸葛亮死前不可能单独找魏延或者杨仪留下遗命,杨仪没有诸葛亮的遗命,作为一个文官,很难和魏延对着干的。

    【浅谈魏延】

    在正史上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越加激化,就连诸葛亮也毫无办法,诸葛亮死后,二者之间矛盾在也无人能压制,魏延不服杨仪,所以不但不听其调遣,反而从中作乱,但这也给杨仪杀魏延的借口和机会。

    可以说魏延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他就算不听杨仪的命令,也可以独自回去,但他偏偏要和杨仪做对,非得弄得大家二选一,然而杨仪是听从诸葛亮的遗命,魏延却是无理的啊,所有人都无法帮助他,所以他就悲剧了。

    魏延的悲剧来自于自身的性格,如果他不是过于自大和自傲,他本来甚至有资历有可能继承诸葛亮地位,继续率领汉军北伐的。

    无论是和杨仪之间的矛盾还是子午谷的策略,可以发现魏延虽然有着相当的军事才能,但并没有良好的大局观,在和魏军对持之时与杨仪闹矛盾,回去之后还无理逼迫众人二选一,感觉就像一个孩子。

    ps:魏延于蜀汉是有功的,但还没有到评价的地位。晚上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