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七章 搬离学堂

有就是竹林里的蕨类和菌类、和少数几种草本植物。这些植物要么是药用,比如麦冬。要么可以食用兼药用,比如蕨菜。当然最主要的是小板栗和竹笋。

    从这方面看,徐家寨以前是有居民的。因为无论是楠竹,还是板栗桃树,都不是野生品种。而是有人从外面移栽过来的,只是年代久远,发生了自然演变而已。

    张春看中这里,还因为这里的空气要远比外界好很多,加上基础条件很好。

    原来的房屋地基是厚重的青石板构成,整个房屋加上院子和可能用来当晒场平台都是用这种近一米厚的青石铺成。开着这么厚重的青石,就是现在,也是很耗费人工的事情。

    石板的铺设也很平整。地基下面似乎做过什么处理,竹根和桃树的根系没有对它产生破坏。

    清除了上面的石块、浮土和杂草后,能够看见天井,安放木柱的凹坑。石缝里是用某种三合土填充而成,下水道也会通畅的。天井中间有一口不小的水井,只是被乱石掩埋。

    把乱石清理出来,清洗几次后,发现从条石井筒里渗出来的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

    整个地基清理出来后,负责干活的村民都认为这里不适合居住。道理很简单,他们认为这里太阴冷了。

    不过张春不认为这样,房子建在山腰向阳的地方,每天这里几乎是整个牛头山最先看到太阳。只是竹林和树木过于茂密,把原本就不打的院子给荫蔽了。虽然这里地势较高,但是四周的土丘隐然簇拥在这里,要知道,牛头山厚厚的土层下面可是整齐的砂岩和板岩。

    张家大院地下就是如此。徐家寨的水井就说明,院子很显然也是建造在砂岩或者板岩之上。而且与四周的山体贯通。不然不会保持如此稳定的地下水。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张春的感觉,就算是有了竹林和树木的干扰,这里的空气流动也非常通畅,四周的山丘上的林木的气味,只要你细心,都能很轻松地闻到,而且是每一个山头都不例外。

    这是张春选定这里居住最主要的原因,他觉得这里曾经住着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对四周的环境进行了一些奇妙的改造,再经过岁月雕琢,物种的进化,才达到了现在的效果。

    这种圆满也让张春非常矛盾,因为就连修一条道路,也会让环境产生不可知的变化。比如以前设在山下的林业站,就被张春撤掉了,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徐家寨的重建比教学楼更加缓慢。

    因为就算是仅仅重建院子,只要张春感觉不对,就会停下来,就这样一座不大纯木质结构的小楼,花掉了近一年的时间。

    院子前面的桃树只保留了一株,因为他们太大了,都挤在了一起。老朽的树干,林业所已经进行了处理。

    院子外的竹林和栗树也进行了清理,有一些保留着,一些挖掉了,保证阳光和空气流通更加顺畅

    沿着竹林开出了深沟,以阻断竹林的侵蚀。最奇特的是,砍掉了水脉上游的几株栗树后,水井里的水居然满溢出来,并通过天井里的下水道排向了竹林边的水沟。没办法,那几株巨大的栗树太抢眼了,简直喧宾夺主。

    砍掉的树木直接满足了建造木楼的梁柱和楼板。院子后面最大的株栗树保留着,巨大的树冠,替院子挡住了北方来的寒气。否则,院子冬天就真的变得阴湿寒冷了。清理出来的空气在竹根和树根挖出后,非常平整,这里也许是以前的田地。

    这是院子四周都有不小的空地,面积有七八亩的样子,给院子的安全带来了一定保障。只要有人进入,很难隐蔽。

    下山的道路现在还没有修,只有一条林间小路。

    空地上也还没有想好种什么。

    没有修建院墙,地基上按照既有的地基修建了主楼和左右厢房。三边都有通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