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十四章 战后变化

 中国的远洋捕捞船队已经到了太平的深处。

    而中国的所谓近海捕捞船也在2000吨左右。全是钢壳船。他们主要在东海和黄海活动。最远也到了琉球群岛。

    武汉政府和台湾政府达成了干部交换和学生学生交换的协议。第一批两千名干部和两千名学生到了台湾,分布在全岛各政府和学校。台湾的干部学生也等量到了武汉辖区各省。

    台湾政府一直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等。但是,每年两次的交换,只能是让台湾的大陆人越来越多,而到大陆的台湾人在人口比例中几乎等于无。

    大陆的官员到了台湾就下到了老百姓第一线,和老百姓吃住在了一起。而台湾的干部不知道的是。大陆政府职员在就是一个公务员而已,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公务员。是没有特权的。

    只是大陆的生活质量和科技水平要高太多了。他们也没有人想回去。

    张春因为在连云市住得太久了。所以一些事情也不知不觉地找过来。所以1937年3月。张春就跟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组成的中国传统建筑调查队出发了。

    这个调查队已经调查完了江苏和安徽的民居。准备北上,他们要先到安阳和哪里的考古队交流商周时期的建筑特点。然后转道山西平遥、西安古城,最后前往西藏。

    由于蒋介石针对德意日的**联盟提出了不同意见。而**对日本进行的对马海战,实际上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也让斯大林看到了希望。鉴于**现在拒绝单独和任何国家签订协议。苏联派特使前往广州,和中国协商在中苏友好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

    蒋介石此时急于确定党政军的威信和地位,同时也像走一条中间路线,所以电传东北、武汉、台湾、西藏政府前往广州共同谈判。

    伍豪和林长民就动身去了广州。

    西藏政府,班禅和热振活佛、刘曼卿刚刚完成教育改革。

    刘湘从医院出来后,继续投入到了甘孜到昌都的交通线。因为甘孜阿坝的交通和教育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

    同时刘英到了噶尔,就是为了打通喀什到日喀则的交通线。第十五军已经组建,军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藏族士兵。彭德怀在日喀则和学生、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就是为了建成工业体系。

    由于技术是现成的,发展很快。日喀则机械厂已经能够生产枪械和火箭弹。除了冶炼跟不上来,这些枪械寿命受到影响以外,其它的单兵已经没有多少区别。冶炼上不来,是因为从矿山勘探,到开采,到冶炼到合金,到铸造,这个过程不是一年就能够完成的。不过就算是这样,彭德怀也松了一口气。

    比较可喜的是农业。西藏的盐湖资源发达。生物化工厂的技术克服了环境因素,成功制造出了生物钾肥。结合农户的农家肥技术,在低海拔的拉萨一带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西藏的农业基本上沿着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分布。雅鲁藏布江占据大多数。这些可耕地相对于林地来说,比例很少。所以西藏农业政策还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这个工作主要是汉人和少部分解放的农奴们进行的。

    土地分配政策已经不可阻挡,连一些底层的喇嘛们也参加了土地分配和从事农业活动。而这里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温带到寒带,从潮湿多雨到高寒少雨,多层梯度变化,这让学生们带来的各种种子几乎都能找到落脚点。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交通和加工业,因为西藏东南部丰富的林业资源,如果没有加工业,就不会形成产品。形不成标准交通系统,各地的政府就因陋就简先形成公路系统。

    这都需要时间,这些基础打好以后。内地的设备材料才有可能运送进来,形成加工体系。

    由于西藏的农业极为原始,虽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