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16章 食八珍

主官干扰司法独立。

    还有,各府县的同知,通判都是将衙门所辖的各局子进行分管的,毕竟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等。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也就从根子上结束了督、巡、府,县四级管理主官的独断专行,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绝对的权力。

    六局子开始运转起来,朱常浩也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感受了到了忙碌的情形。

    据说,要感受一个地方经济是否发达,就看这个地方的人群是否忙碌,二十一世纪把这种忙碌叫做快节奏,汉中城现在也算大明府城当中的快节奏了。

    朱常浩一行从城门口回来穿过贞节牌坊,孝子坊,拐个弯,出了魁星楼,朝城外的十八里铺码头走去。

    码头上,现在比过去更加忙碌,通过河边的钢丝绞盘,可以直接将船上的东西吊起来,然后放到牛车或者人力车,直接运走。

    朱常浩惊喜发现,这些使用绞盘的吊起来的都是一种叫货柜的玩意,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这货柜不就是集装箱吗,虽然是用木板订做的。

    另外,蜀地,还有陕西,湖广等地的力工也是越来越多了,好多人都靠码头上的这份搬运工作养家糊口呢。

    朱常浩粗略地估计了一下,码头上这些搬运工,差不多也有五万人了,这五万人,如果放在金陵,京师,或者广州府,那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西北内陆府城的汉中,那就是代表了汉中水路商业的高度繁荣。

    码头上,力工们大汗淋漓地搬运这各种货物,他们不但辛苦,收入也微薄。如果放在以前,朱常浩说不定还会同情怜悯一下,但现在,朱常浩觉得,他们也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毕竟要获取好的社会分工,那个不是靠自己的奋斗,还有各种资源,机遇的共同作用。

    看看时间也不多到中午了,朱常浩觉得今天天气不错,虽然这种天气对农夫们来说,简直是糟糕透了,毕竟晴空万里,没有云彩,那就意味着天不下雨啊,这救命的粮食那就没有了,但朱常浩觉得不错。

    就在在汉中城里面一个叫八珍楼的酒楼上吃点饭去。随行的二十八名亲卫自然也是要去的。

    这座八珍楼高三层,朱常浩他们这三十人就在三楼坐下来,基本把三楼就占满了。

    这个八珍楼,据说历史渊源久长。

    从历史源头来说,“八珍”一词出现在周代《周礼﹒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齐”。其具体内容,据注文是指《礼记》所列:淳熬(肉酱油浇饭)、淳母(肉酱油浇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羊(煨烤炸炖羔羊)、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珍(酒糖牛羊肉)、熬珍(类似五香牛肉干)和肝辽(网油烤狗肝)八种食品(或者认为是八种烹调方法)。另说“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马、豕(猪)、狗、狼。

    现在,出现的汉中府城的八珍,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龙肝(可能是娃娃鱼或穿山甲的肝,或是蛇的肝,也有的人认为是白马肝)。

    凤髓(可能是锦鸡的脑髓)。

    豹胎、鲤尾(并非是鲤鱼尾,因鲤鱼尾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既非稀有珍贵,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很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因古时称穿山甲为“鲮鲤”)。

    鸮炙(烤猫头鹰)、猩唇、熊掌和酥酪蝉(可能是高级酥酪,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则谓“乃今之抱螺酥也。其形与螺形不肖,而酷似蝉腹”)。

    这些山珍菜肴,王伯说要提前预定,毕竟食材,烹制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八珍楼上随便提供的八珍有:山水八珍,四八珍,海八珍,禽兽八珍等等。

    其中,“山水八珍”又分为

    山八珍:熊掌、鹿茸、犀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