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两百九十一章 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的每小时平均薪酬最高,达到48.1美元,美国是37.2美元,日本是27美元,韩国是15.5美元。

    从劳动力总量来说,德国劳动力总数是4400万,韩国劳动力数量则仅有2640万,中国嘛,仅是江淮省就有4200万,鲁豫粤三省的劳动力数量则都超过6500万。

    综合评断,在鲁省进行产业投资,相对效费比最高,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交通运输,基础成本都和粤省相当,劳动力成本则要低一半,劳动力供应数量也较为充裕。

    马光源教授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讲解亚太经济研究院在2006年做的这个课题,完整的分析报告厚达一百多页,涉及四十多个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分析,仅供华银财团的各位联席合伙人学习参考。

    “我们经济研究院花了半年时间做这个课题,得出的结论还是很简单的,在未来十五年内,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上还是很明显。十五年后,只要我们的工业机械人产业优势逐步崛起,达到日韩平均水准,加上我们的体量,基本上,已经断绝了其他国家工业化,或者是再工业化的道路。”马光源教授讲了三个小时,口干舌燥,喝了整整一瓶矿泉水,最后给出这个结论时,还是比较霸气的。

    “我们这个报告呢,上个月,刚由蒋院长送到中央,在经济产业改革小组内部做了一个演讲,有领导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中印经济比较。我们蒋院长的答案还是很明确的,除非我们自己去产能,去工业化,除非印度退出世贸组织,否则在三十年内,印度没有工业化的可能性,因为全球市场就这么大,随着智能机械人的普及,单个高素质劳动力的工业产值会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所需要的产业工人总数,到2015年,可能不超过2亿,这2亿工人生产的商品,基本就够全球消费。”

    “我们谈完印度,再谈东盟和拉美,其实也没有工业化的空间,我们说的工业化,不是说一个工厂,两个工厂,而是一个国家拥有相对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达到国家经济1/3以上的规模。”

    “所以,大家如果对我们研究院有信心的话,那就要尽量避免在海外投资制造业,因为没有多少前途可言。我们举一个例子,越南的劳动力人口很多,超过5000万,总体素质也是不错的,但这个国家想在我们后面实现工业化,可能性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中国和东盟自贸协定签署之后,这个可能性就更低了。”

    “即使不谈劳动力的问题,谈历史,中国的工业化努力,实际上从上世纪初期就在努力,上世纪30年代有过一个短暂的发展期,到日本殖民东北,再到建国后的苏联援助和90年代的全面改革开放,历经70年奋斗才实现了目前这个水平的工业化。即便如此,想要在平均水准上超越日韩,可能还需要三十年。印度、东盟这些国家地区,想要工业化,从目前开始计算,哪怕是非常顺利,恐怕也不止五十年才能成功吧?何况有中国挡在前面,它们的工业化进程怎么可能会顺利?”

    马教授喝了一口热茶,坐姿不是很优雅,挺随意,毕竟在座的各位大佬都是华银财团的联席合伙人,不是领导。

    这是华银财团的一个特殊优势,首都各行政部门能看到的产业研究和经济报告,华银财团也能拿到,看到,基本上是同一批产业经济学的专家学者。

    即便某位专家学者和华银财团没有直接来往,通过亚太经济研究院、老蒋、马教授和对方的内部交流,也能将对方的论文、观点拿过来,供财团内部参考。

    蒋宁远整个上午都在听报告,虽然这个报告,他早已研究过很多遍,这会儿终于开口,替马光源做一个总结,“研究院的这个报告,基本是三个结论,第一,在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是全球范围内科研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没有之一;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