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12)

正在收拾自己的书房。

    已经定下了去唐州担任知州,这间专供三司使居住的宅子,也该让出来了。

    家里的仆婢,除了少数一部分是签了卖身契,其余大半就是在京城雇佣的,现在都遣了出去,再有就是家中的清客,这两天用着各种各样的理由也走了一多半。

    不过这都不是沈括自己收拾书房的主因。

    其实放在书房里的藏书都已经收拾好了,珍贵的孤本和手抄本,趁着日头好,晒过一天之后,小心的放进了箱子里,与家中的一些珍贵的器皿财物放在一起,绑在车上。

    剩下的几千卷皆是刻印本,多半是国子监版,还有一些则是出自杭州的印书坊,至于粗制滥造、市面上泛滥最多的福建版,只有几本,要不是书卷本身内容的难得一见,沈括这名有名的藏书家也不会将之收入自己的书库。

    近万卷藏书堆满了两辆马车,旧时一排排堆满书、一直堆到天花上的书架,现在已经变得空空荡荡。但沈括还有一件最宝贝的藏品,要亲手收放起来。

    红铜铜皮打造的上下两节圆筒,架在一个形状特异的木架上。圆筒两端各有一个小小的镜片,如同水一般清澈透明。如果眼力足够好,还能分辨出两端的镜片,凹凸各不相同。

    拿着显微镜,沈括用来观察过落入院中的树叶,观察过从深井中提上来的井水,观察过被扑落下来的蚊虫,观察过地上的一撮泥土、沙尘,他此前从没有想到,寻常看惯了的事物,一旦放大之后,就变得如此光怪6离。

    从未有人窥探过的微观世界,对沈括充满了吸引力,他看清楚了蚂蚁、蜜蜂由一个个格子组成的眼睛,也看清了树叶上一条条细微如丝的脉络,更看清了清澈透亮的井水中,竟然有着那么多的异物----因为这一件事,让沈括对佛家多了一分崇信,佛观一碗水,有八万四千虫,所以喝水前都该持咒一番,有人嗤之以鼻,但现在用显微镜一照,当真说得一点都没错。

    光是观察这细致入微的世界,就消磨了沈括不知多少闲暇时间。也不仅仅是沈括,京城中多少士大夫都对无人涉足过的领域充满好奇。

    自从一年前不知由谁人明并命名之后,显微镜转眼就在京城中流传开来。不过到现在为止,能拥有一架性能良好的显微镜的人,在京城中还是凤毛麟角。制作不精的显微镜,只能放大个十来倍,而像沈括他手上他亲自设计,并聘请名匠打造的显微镜,则能放大三四十倍之多,一根细微的丝,都粗大得如同用大楷笔写出来的笔画一般。

    但就算是制作不精的显微镜,如今价格也是高达数百贯,而且是有价无市----水晶镜片实在是太难得了,而适合做显微镜的则更难得。

    这是因为需求量太大的缘故----十年寒窗,视力好的士大夫并不多,而年纪大的官员无一例外都有需求----白水晶的价格涨到了天上去,已经传说有人开始想用玻璃来做镜片了,只是还没有成功。

    而且原材料在镜片中还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头是人工。这么些年来,京城中到现在为止,也只培养出六名高手匠人,专门负责磨制镜片,而他们各自还有几名徒弟。总共二三十名匠人,要为全京城的官员和富户来磨制凸透镜、凹透镜,来改善他们的视力,这当然是杯水车薪。

    而要找到四五片适合做显微镜镜片的,更是得从几百片凹透镜凸透镜中加以仔细挑选,的确不容易。沈括也是挑选了好久,才试出来合适的,这还是靠了他三司使的身份。

    现在想来,恐怕韩冈本人应该都不知道,他所明的水晶阳燧,也即是俗称的透镜,能派上这等用场----他没有这么多选择去测试。

    这样的一架显微镜价值千金,沈括是当做传家宝一般珍视着。

    不过显微镜还有些问题,要是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