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2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中)

 李三连忙道,“我说的是章相公。韩相公如今嫌事多,一心放在气学上。苏平章也跟韩相公一样,都不怎么管事了。朝堂中事,全都是章相公发落,要不是知道太后对韩相公一直看重,还以为韩相公要倒台了呢。”

    过去是两府是两党并立,东西对峙,但自从章惇执掌政事堂之后,新党势力大张,韩冈又不爱争权夺利,只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铨曹四选现在就流内铨和三班院在他手里面了,却还只顾着蒸汽机,让章惇在朝堂上越发的一言九鼎起来。

    “韩相公只是不喜庶务。”雷简为韩冈辩护,“百年树人大计,韩相公可从来没让章相公沾了边。”

    “百年树人?照我看这是耽搁人家九年。”李三道:“三年蒙学,三年小学,然后还有三年中学,还没研习经典,就先是要上九年学。除了富贵人家,哪家能让自家子弟不事生产的上九年学,还不能去考解试?就是富贵人家,让子弟读书,也是为了让他们光宗耀祖,不是平白耗上九年。”

    “六岁上学,九年课上下来,也算是打好基础了。十五岁之后,不论是钻研经术,还是研习实务,甚至去学兵法战策,都能优而为之,比翻来覆去读上几年经书都要强。”

    “有这九年研习经典,就能倒背如流了。再有两三年游学,解试也不为难事。若是有个夙慧,进士都能拿到手了。”

    “考上进士的,世间能有多少人?”

    让徐玑自己来看,还是韩冈的方法更好一点。

    许多士人之所以每每饮恨科场,不是才智不足,都是根基上没扎牢,若是从小能打好基础,不说进士,普通点的诸科不会有多少难度,那可是韩冈特意留给自己门徒的自留地。

    早前从关西传来消息说,韩冈在关西试行三年蒙学、三年小学、三年中学的新学制,如果实证有效,便会如蒙学制度一样,推广到全国。

    三年蒙学的教科书,都是韩冈这位大儒带领气学门生精心编订,又在关西推行有年。

    课程安排得十分严密,更是面面俱到。一年三学期,年假、暑假、春假。每个学期多少课时都写得分明。语文、算术、自然、地理、体育、历史,占满了除节假日外,所有的白天时间。

    课本上分纲列目,哪一章讲几节课,又该布置多少习题,最后如何考核,什么样的成绩才能算是合格,都详细的编列出来。

    对于平民百姓们来说,他们家的孩子在蒙学中三年出师,认识千字,又通数算,天文地理自然博物的东西也装了一肚子,连算盘都能打得噼啪响,身体更是在体育课上练过了。做什么都可以,哪家店铺不喜欢这样的伙计?能识文断字,与人议亲也多了一份能说到的地方。

    而对于士大夫们来说,见识广博从来不是坏事,三年蒙学培养出来的学习习惯,比起私塾、家学、族学里那种一个老师拿着戒尺灌输,也要强出很多。

    这样的教学体系,徐玑此前闻所未闻。而成果,只看关西的读书人一下多了几倍,就知道有多大的好处。福建因为印书坊多如牛毛,书价贱如草纸,所以有了这么多的福建进士,而关西,西夏灭亡后百姓自此安居,又有宰相精心栽培,数十年后,进士、诸科中的中科之人,又会有多少出自关西?

    因为关于宰相的议论让人心悸,又扯了几句闲话,三人各自散去。

    但太医局中,类似的闲聊却十分常见。

    或是如今天一般东拉西扯的争论,或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京师里的大人物的身体情况,各个翰林医官心中都能有点谱。

    虽然大人物们都有自己用惯了的医官,可哪天有个意外,突然被拉上阵,不用单靠不一定靠谱的病历,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唱歪了调。

    而更多地,还有那些家长里短。说道消息灵通,御医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