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0225 移栽

不像别的几种茶树下面还有主根,徐毅更是尽可能地深挖,避免把主根给挖断影响它们以后的生长。

    为了防止根上带着的土散掉,徐毅还拿着那个袋子做成的兜子把树根连着下面的土一起兜起来,小心搬动着。

    这些茶树不过刚移栽了几个月,这样一而再地移栽自然也会影响它们的生长。所幸现在这些树的个头还小,虽说多挖了一些土来搬动也还不算太费劲。

    栽下去只要能够成活,过段时间自己再从上面掐些嫩枝来扦插,重新培育一些树苗还是非常必要的。

    毕竟自己这完全是从零开始,想要练习炒茶自然需要大量的材料才行。

    徐毅挪走这些茶树,不是因为它们会对周围的蔬菜造成多严重的影响。

    正常管理的茶园,所有的茶树都会因为不断地采摘茶芽以及修整,会被控制成比较小的植株,这对于周围的蔬菜生长想来也没多大影响。

    徐毅之所以把它们给挪走,是因为别的原因。

    茶叶不管是处在生长期或者是采摘加工过程,甚至是在加工完成后都非常容易吸收周围空气里的异味儿。

    像是茉莉花茶就是把刚刚开放的茉莉花按照一定比例加到茶坯里面,茉莉花散发出的清香就会被茶叶吸收,再把茶叶干制以后就成了好闻好喝,带着茉莉香气的茉莉花茶。

    甚至像是闽省的某些茶农还会在茶园里面种植上玉兰树,这样春天采茶的季节也正是玉兰绽放的季节,这样采摘下来的茶叶即便不用玉兰窨制,也照样会带着一股淡淡的玉兰香味儿。

    自己是准备在这茶树边上种菜,尤其是那些香辛料,想必也很可能使得这茶叶在冲泡的时候出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吧。

    很多人会诋毁说外国人不懂得喝茶,什么东西都往茶水里面加。

    其实这茶水添加额外的材料始作俑者其实是咱的老祖宗们。

    宋代以前,因为制茶工艺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完善,所以茶水味道寡淡,他们同样也会向茶水里面添加盐或者是诸如甜葱、生姜、橘皮或合适丁香薄荷之类的东西。

    那个时候的茶叶制造方法是采摘嫩茶,放在锅里面蒸过之后放到模具里面加压制成茶饼。制成的茶饼便于携带运输与保管,等到喝的时候再把茶饼烘烤一下,让它软化再把茶饼粉碎。

    因为这样的茶叶没有经过揉捻,所以茶叶的细胞都保持完整,内里的成分不易析出,所以只能通过煮的方式才能得到比较淡的茶水,也正是因为需要经过煮制,所以当年茶水广泛被叫做茶汤,而这称呼一直保留到今天。

    到了宋朝以后,茶农和茶叶商人发现了茶叶容易吸味的特xing,先后发明了茉莉花茶等一系列的花茶,这也使得向茶汤内添加材料的做法日渐减少。

    等到了明朝以后,除了需要向边远地区运送,为了避免茶叶在运输途中变质、破碎等意外出现,所以基本上已经很少再有块状的茶叶在中原地区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经过精细加工,充分揉捻制成的散茶了。

    从那以后,基本上除了某些边远,不产茶叶的游牧地区还有喝奶茶或者是酥油茶的习俗,又或者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传统有向茶水中加糖,在大部分地区茶叶已经彻底地变成了一种不添加任何辅料的纯饮料了。

    反而在南洋的香料以及中国的茶叶运送到欧洲之后,很多人也学着英帝国的殖民地阿三国的习俗向着茶叶内添加诸如肉桂之类的香料,这习俗在很多地方一直保持至今。

    自己把茶叶接着栽种在这里,很难保证这产出的茶叶不会带上各种香辛料的气息。

    这样的茶叶,或者某些国际友人会非常乐于接受,不过如果这茶叶要是再带出一股子菜花味道,还有人会喜欢么?

    徐毅准备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