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七九六章 无愧于心

会后草寄两份同样内容的报告给周佛海,让他转呈蒋委员长和汪精卫……”

    “怎么会这样!?”

    安毅叹息一声,站起来来回踱步。

    蒋介石防着自己和,这可以理解,但他弄不明白,现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情况,比起原来的历史要好得多,尤其是有着西南工业基地的支持,中央军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为何蒋介石还是一门心思想着和谈呢?

    至于周佛海和陶希圣,当年在南京期间,安毅就对两人知之甚深。

    周佛海早年留学,曾参加**一大,二四年国共合作形成,周佛海接受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戴季陶之约,出任中央宣传部秘书,于当年九月脱离组织,并加入。时革命气氛浓郁,身为右派的戴季陶在广州呆不下去,于是带着周佛海,一起跑到上海,随后周佛海再次前往留学。

    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进入江西,周佛海眼见蒋介石坐大,连忙归国投靠。二六年十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成立,蒋介石自兼校长,张治中任该校教育长,周佛海奉蒋介石之命,任该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

    当时蒋介石正指挥北伐军进攻浙江,张治中兼学兵团团长,校内工作大半由周佛海负责。翌年一月,蒋介石从南昌到武汉视察,周佛海因**染上梅毒,正在汉口人开的医院治疗,蒋介石找不到人后大发雷霆,周佛海闻讯后紧急返回学校,向蒋介石密报学校内部国共两党的情况,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一二后,周佛海携带妻子逃出武汉,投奔蒋介石,从此一路高升,先后担任中央学校政训处长、中央政治训练部主任等职务,和杨永泰、陈布雷并称蒋介石身边的“文胆”。

    安毅曾经在中央军校和周佛海相处过,知道此人两面三刀,不好相处,于是敬而远之。不过,由于蒋介石的赏识,周佛海一路青云,一九三一年被选为‘四大’中央执委,后历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武汉行营政治训练部主任等职。抗战爆发后,他开始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委员长shi从室第二处副主任。

    安毅曾听说,第二次淞沪会战期间,自己在上海带兵打仗,在后方的周佛海担心日机轰炸,便在南京西流湾八号的花园洋房的花坛下,修建了一个地下室。许多人听说周宅有这么个地下室,纷纷前来躲防空警报,有的干脆搬到周宅,来客中间武将有顾祝同、熊式辉、朱绍良,文官有梅思平、罗君强、陶希圣、胡适等。安毅估计,这个力主和谈、唱衰抗战的团体,便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陶希圣毕业于北京大学法科,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二六年冬,周佛海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期间,邀请他出任政治教官。二七年五月,为讨伐夏斗寅部的叛乱,该校师生改编为一师前往阻击,陶希圣先担任该师政治部秘书,后担任军法处处长。二八年,周佛海又推荐陶希圣任中央军校政治总教官,结果被黄浦嫡系师生群起驱逐,无奈之下,只得跑到上海租界躲避。

    陶希圣不甘寂寞,参加了改组派的反蒋活动,结果蒋桂大战、中原大战汪精卫败北,眼见就要倒霉,慌忙求到周佛海门下。周佛海念及旧情,求得陈果夫、陈立夫系的谅解,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一二八后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陶希圣担任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卢沟桥事变后,此人日夕与周佛海等人沆瀣一气,鼓吹“抗日低调”,密谋对日停战言和的途径。

    安毅心中千般念头转过,忽然回过头,好奇地问道:“照理说周佛海是蒋委员长一系,为何他又与汪精卫搅在了一起?这次失踪的人员中,想必也有此人吧!”

    “确有此人!”

    赵瑞点点头,随即一脸苦笑:“周佛海曾经多次与汪精卫chun枪舌战,互相臭骂对方‘不是东西’,都发誓不再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