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二五章 高丽参鸡泡饭

姓?咱们走了这一路,话说也没见遇上多少土人!”

    想都不用想,刘唐便知道是河东老乡山士奇的大嗓门发作了,只见他掀开帐子入内,和在场的头领们打着招呼。

    “山里有甚么不好?山里藏着不知多少宝贝!树木可以砍了做木料,木料用途那可就多了!这山上还可以种药材,种野菜,另外山多必生百兽,里外里算起来,不知能养活多少百姓!”縻貹就是山里出来的,很不赞同山士奇的看法。

    “家里都是宝贝,哥子你还出来拼命!”山士奇倒是跟縻貹“卯”上了。

    “我那是叫贪官污吏给逼的!将来这里叫咱们梁山做主,只要不盘剥百姓,滥派科差,包管又是一番模样!”縻貹理直气壮道。

    这两人争得不亦乐乎,萧嘉穗和孙安不禁对视而笑,作为这支军队的正副统帅,两人掌握的情况肯定要比縻貹和山士奇这两员猛将要全面些。

    整个庆尚道,在后世被分为庆尚南道和庆尚北道,界内山多的确不假,可丘陵盆地却也不少,其中流经南部的洛东江及其支流南江、黄江、密阳江流域都有不少肥沃良田,仅庆尚道南部就有半岛上比较有名的金海平原和晋州平原。而庆尚道北部,登记在册的田亩数量是南部的一点五倍,全道土地也许没有隔壁的粮仓全罗道那么肥沃,但数量却远远高出全罗道三成左右。

    所以此道虽然山多,但并不代表不适合百姓生存,想大宋的川峡四路,一样是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最后还不是一样被称之为天府之国?这里只要得一二能吏,下力气把地方治理好了,绝对不是山士奇嘴中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更况且这里还有一个最大的天然优势,那就是人烟稀少。原本大军在行军路上便很少遇上成规模的村庄,大家一开始还以为是因为地势太过险峻,没有百姓选择在这里定居。

    但是到了作为庆尚道三大城市之一的晋州,当梁山大军破城后。惊奇的发现城中居民加上降兵,居然还不到一万人。此时别说跟大宋普通县城相比,就是梁山脚下的祝家庄也比它繁华得多。

    初时,萧嘉穗和孙安还以为是战乱促使这里的人口急剧减少,哪知后来一了解,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原来庆尚道一贯的地广人稀,作为高丽境内面积最大的道,人口基数却是最少的几个道之一(北界、东界人口也少,但驻军不少)。

    萧嘉穗和孙安不知道的是,这个面积要比全罗道大上一半的庆尚道。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半岛上人均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尽管后世整个地区人口突破了五百万,但它在半岛总人口(南北棒之和)中所占的比例,仅仅只占百分之六。

    而此时庆尚道的人口基数,根据梁山军事先从晋州得到的户籍资料,在战争之前,这个高丽边缘“省份”的户籍人口是超过了十五万的。再加上奴隶或其他没有登记在册的漏网之鱼,七七八八加起来,也有个二十来万不到三十万人。

    可按照眼下的实际情况,先是经过南北棒无数场血战。再加上韩安仁撤退到全罗道的人口,眼下这三万多平方公里上剩下的土人能有十万人算顶天了,当然,这个数据不包括中部豪强留在此处的占领军。

    即便没有遭遇这场南北大厮并。就凭庆尚道这么大的面积,配上那么少的人口,只能说庆尚道完全没有开发出来。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对于把梁山犄角旮旯都利用起来的梁山人来说,崇山峻岭算甚么,一样梯田伺候,丘陵又算甚么,一样当平原开垦。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挑肥拣瘦的态度并不适用于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所以山士奇被縻貹纠正态度时,他的师父栾廷玉一言不发。直等徒弟给众头领上完了课,栾廷玉才开了口:

    “据说这高丽立国已经有两百年,可梁山若能据高丽之地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