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05章 雪巴珠,暗暗相助

    因为这个标价,是个噎脖子价儿。m.x23us.com

    七十万。

    要是顺治官窑“站着的”大件,比如大瓶大罐,只要认定,行价冲到百万以上,不难。

    要是“趴着的”小件,比如盘子碗什么的,至多也就是小几十万。

    笔筒,不高不矮,不大不小,算是“蹲着的”,官窑精品的行价,也就是六十万到八十万之间。

    而且这笔筒肯定到不了八十万,因为采用的青料是混合的,偏淡蓝。

    顺治官窑的青花发色,以青翠和正蓝最贵,是采用了提纯的浙料;淡蓝、黑蓝次之,多是浙料混合江西土青所致。

    除了价格,“噎脖子”的重要原因,是它没有款儿,所以出手并不容易。

    但,顺治官窑确实也是个稀缺品种,即便没有款儿,一旦认定了,也不太舍得撒手。同时,还是个潜力股,肯定是要看涨的。

    杨锐也属于拿捏不准的人,在这件笔筒被竖着放起来的时候,他轻轻碰了余耀一下。

    余耀直接附耳,用杨锐也才能勉强听清的声音说道,“顺治官窑。”

    杨锐一听,先是眼神中略有兴奋,但随后眉头又微微皱起。

    这东西不便宜,他的闲钱也有富余,但后面一场还没开呢,万一又看上东西呢?那就可能捉襟见肘了。

    “你若要,我就放。”余耀紧跟着补了一句。

    余耀确实不算太渴切,当时和老周一起在邹所家里见到那件“龙马相会”崇祯官窑大笔筒,也是过渡期的品种,比这件要大,行价也要高,余耀也没有选择拿下。

    收藏什么东西,出手什么东西,每个人的眼光不一样,理念也不一样。这件顺治官窑笔筒,就算余耀现在拿下,以后有合适的替代品和机会,还是有可能出手的。

    而且,就这种价格、以余耀的眼力来说,是有点儿“破费”了。

    杨锐的犹豫时间极短,很快便冲余耀微微点头。

    若是真喜欢,要收藏,这样的东西,行价拿下并不亏,而且机会难得,对杨锐来说,下一次未必能碰上,碰上也未必能抓住。

    见杨锐肯定,余耀便立即抓紧时间看了另一件东西。

    这是一串火红的珠子,藏式鼓珠,直径大约在十五毫米,高度大约在十三毫米,四十二颗,用手工搓出来的棉线穿到一起,还配了一颗满是笑纹的老象牙佛头和一块老松石背云,下面没配弟子珠,而是打散棉线,做成流苏。

    余耀皱了皱眉,珠子,佛头,背云,显然是拼凑到一起的。

    当然,若这串珠子是真的,老牙佛头和绿松石背云不过就是个点缀罢了。

    这是一串红雪巴。

    雪巴珠,又叫夏尔巴珠,本质是一种琉璃,不过雪巴和常规的琉璃珠不同的是,它不是合模或搅胎制成,是压制成的,基本没有透明的,而且材质特殊,极为细腻,有别样的质感。

    之所以叫雪巴珠或者夏尔巴珠,是因为它是雪巴族人制作的。雪巴族,也叫夏尔巴族,主要是从十七世纪到清代中后期制作这种珠子,最开始是仿制阿卡珊瑚红,后来也有黄色和少量其他颜色,最多见的还是这种红色。

    清代中后期,雪巴珠的制作方式失传了。

    雪巴族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民族,分布也有点儿散,主要是在喜马拉雅山脉一代,华夏有,尼泊尔有。在华夏也并未被单独列出,一般被认为是藏族分支。

    雪巴人制作雪巴珠,最开始是可以当做货币用的,可以用来交换物品,后来配饰的作用才逐渐强化。

    现在公认的雪巴珠,得是1900年以前的。不过,雪巴珠因为美丽诱人,清末到民国期间,受到了不少藏家的追捧,所以从民国到现在,也出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