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零七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

段乃抄缀《左传》而成。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召简公、南官以甘桓公见王子朝,刘子谓苌弘曰:‘甘氏又往矣。’对曰:‘何害?同德度义,《泰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听众席里,满头大汗的孔颖达极力回想着,他看过《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可是不算太熟,手上又没有书,无法向辩论双方那般各种经典信手拈来。

    果然,我还是书读得太少了!

    孔颖达在纠结,而旁边的萧也在纠结,他是读过《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却实在想不通杨司马举这个例子,其中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心乱如麻也就罢了,还有宇文理在旁扯后腿,见着这位不住问,萧无奈的低声解释。

    杨济所说《左传》中的事件,发生在东周王室“王子朝作乱”之时,周国王城后来有了东西两个王,王子朝居于东城是为东王,附王子朝者为召简公、南宫、甘桓公。

    某日甘桓公等人又去见王子朝,刘子(刘召公)很忧虑,觉得这些人又要鼓动王子期做坏事,苌弘劝他说这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只有同心同德的人才能谋义。接着他引用《尚书泰誓》中武王之语说: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

    “啊!我知道了!”

    萧说着说着脑袋忽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问题的关键:苌弘的说辞里,有“同德度义”四字,这是苌弘所说,并非武王所说。

    而梅赜所献《尚书泰誓》之中,是把“同德度义”作为周武王言论记载的!

    《尚书泰誓》在东周时便已有了,那时的人知道“同德度义”不是周武王言论,为何声称源出一体的梅赜《尚书泰誓》,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萧想到这里,懊恼的挠着头:“我如何就没想到,如何就没想到,书还是读得太少了!”

    宇文理见着萧如此表情,嘴巴一张一合也不知该说什么,对方至少还能后知后觉,他甚至连杨司马用典所指是什么都不懂。

    我还是读书读得不够啊!

    讲台上,杨济高声质疑着:“请问先生!东周时《尚书泰誓》中武王未说‘同德度义’,为何梅赜所献《尚书泰誓》却以其为武王言论!”

    “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做旁例,莫非先生认为《左传》有误?”

    刘炫闻言表情一凝,原本还算严密的防线瞬间出现裂痕,他一时间无法回答杨济的质疑,并非因为不确定《左传》的内容,相反,是因为他确信《左传昭公二十四年》里的内容,确如杨济所说。

    同德度义...我...我居然疏忽了这一点!

    杨济的进攻还没完,接下来是质疑《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质疑《大禹谟》中“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质疑《大禹谟》中“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之文。

    面对着质疑,刘炫不停作出解释,然而他的解释虽然勉强让人接受,但气势上已经渐渐被杨济压制,辩论接近白热化,听众们听得鸦雀无声。

    许多人已经跟不上两位的辩论节奏,双方引经据典,听众们手上没有书,又没有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听着听着已经没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跟着双方的思路走。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用来形容听众们此时心中所想再合适不过,然而对于讲台上的听众来说,不合适。

    郑通、张轲和章华,在保证速记的同时依旧能保持独立思考,因为他们对许多典籍已经烂熟于心,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能勉强跟上辩论双方的思路。

    更有一人游刃有余,那就是负责主持的刘焯,他在一旁听着听着入了神,不住的点头。

    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已经变成了人形图书馆,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