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千一百七十章 丹麦全面唐化

去第二岗位甚至第三岗位了。

    如果所有志愿岗位都落选了,那么很抱歉,只能是服从吏部统一分配了。

    说白了就是彻底取消了机构自行选人,甚至是避免吏部、省吏务厅分配的权力,一切以新官员意愿以及笔试成绩论,进一步避免裙带关系等腐败行为。

    这一手,其实是圣天子模仿后世的高考制度。

    虽然后世这一套制度只是用来录取学生的,但是搬到大唐帝国来作为官员选拔制度也是一样可以的。

    各机构缺人了,向省道吏务厅申请人员分配,中央直属机构则是向吏部申请人员分配。

    吏部以及省道吏务厅将会根据当年度缺多少个岗位直接招募多少人,最后以笔试成绩为准录取,再以考生自愿原则进行分配。

    这一措施,已经是大唐帝国尽可能的保证了会试制度的公平性。

    当然了,但凡是制度,都会有漏洞,帝国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的保障相对的公平而已。

    至少帝国要维持会试制度的表面公平,要让那些落选的士子们稍微心服口服,别搞出什么动荡了。

    毕竟,通过会试选拔官员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

    会试还有另外一个深层次的目标就是不断的吸纳新一代精英分子。

    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好的为大唐帝国这个庞大的统治机构贡献才华,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他们流落在外面,天怒人怨玩造反或者眼见在大唐这里不能当官,一转身就跑到鞑靼人或者其他土著国家那里去谋求荣华富贵了。

    而这一点,其实会试制度又是和大唐的教育制度相互配合的。

    大唐帝国的大学以及大专这两级构成的高等教育院校可一直不多,除了几所军方管辖的军校以及皇家理工学院、皇家青年军校外,其他的普通综合性大学或者专科学校,清一色的都是官办学校,这么多年来,大唐帝国甚至都没有放开民间资本自行开办高等院校的口子。

    高等院校的设立以及招生规模,统一由礼部所属教育司负责。

    而这些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规模,是根据帝国对新官员的需求以及预测其他行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而决定的,而不是说根据其他什么原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帝国需要一百个大学生,教育部门就只培养一百个大学生,是绝对不会培养一百零一个大学生的。

    因为帝国如果只能提供一百个大学生的优渥工作岗位的话,那么多出来的那个大学生就是个祸害!

    如今的大唐帝国而言,和谐稳定最重要!

    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以及教育制度,在当代而言,这已经是帝国所能够做到比较平衡的了。

    至少好不好,那只能由后人去评判了。

    但是,在土著们看来,大唐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其他土著国家搞教育、科举的时候,也是一股脑学大唐。

    只不过大多学了个四不像,唯一做的比较好的也就是大唐金国以及丹麦王国了。

    而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官方语言都是汉语!

    鞑靼人嘛,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汉语很正常,人家鞑靼人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欧洲土著。

    他们是从蒙古草原,尤其是河套地区迁移过来的,鞑靼人觉得自己属于大唐人的分支。

    这种情况在大唐先后两次册封他们为顺义王,授予大唐金国国号后,他们的这种情绪就更明显了,现在不少脸皮厚一点的鞑靼人,都敢公然自称大唐人!

    这种情况下,大唐金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也就不奇怪了。

    而丹麦王国嘛,他们自然是不会说自己是大唐人的,毕竟外貌差太多,真说了也没人信啊。

    不过这些丹麦人却是一直在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