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一千五十二章 未来方向

延潮站在屋边目送着弟子们从池边小石道上远去。

    入阁拜相,不足以三不朽,开启民智,又要经百年甚至几百年之努力。

    以经术为国策则刚好。

    相比较下,事功学放到今天而言,早已被人人认同,不觉得新颖,但考虑到接受度的问题,放在古代而言,这是眼前走出死局的唯一一条路。

    为什么要谈道统论?

    并非让老树开新花,也不是将今日的思想强行嫁接到古代。而是告诉他们,革新变法的勇气,从古至今儒家一直都有,这并非法家一家所长!这条路我们自己能走,不需要别人来扶。

    所以我们不必如王安石那样托名周礼,行法家变法之实。

    同样板古的理学也不能代表整个儒家。

    如果说理学是过,那么事功学则是不及,大家都不是合乎于中,但要矫枉唯有过正,如果可以,将变革的动荡降到最低。

    理学为国策二百年,如邵康节对程颐说的那番话‘生姜树上生,生姜树上出’,明朝之兴亡,成也理学,败也理学。

    孤守一域,闭关自守,闭上眼睛不见世界一日千里的变化,固然有助于维持内部的稳定,但终有一日会为外来力量的打破。

    眼下是取而代之的时候了。

    弟子们辩论声逐渐远去,而是林延潮却知自己点燃的火种,已经传到了他们的身上了,往圣之学薪火相传,正是为了燎原一日!

    次日郭正域上疏恳请天子允许办报之事,经过通政司的邸抄载出。

    此刻户部郎中卢义诚正在部署办事。

    卢义诚是户部山东司的郎中。

    户部山东司有两位郎中,卢义诚是其中之一。

    户部不同于吏部,礼部,吏部礼部只有四司,各司也只有一个郎中,权力自然就大,如吏部的文选司郎中是可以与五部尚书叫板的。

    但户部有十三清吏司,各司郎中不等,因此郎中太多,也就不那么值钱了。

    可是这不值钱相对而言,卢义城多年给各位大佬陪笑来的职位,对于其他万历八年的同年而言,他已经算是爬得够快了。

    卢义诚想再往上升一升,就是京卿或者外放。

    他不愿意外放,但明朝官制历来是内外轮转,从没有京官一路当到二品大员的道理。

    所以为了留京,卢义诚想了各等办法,眼前就是抱林延潮的大腿,这很粗的大腿。

    林延潮与他同年,又是同乡,本来交情再好不过了。不过在京同年中,林延潮显然与顾宪成更要好,最近杨镐,钟羽正也是后来居上。

    而在同乡里他与林延潮的关系也比不过叶向高,林材。

    他们可是同乡加同年啊,为何……关系反而不如以上几人。

    上一次他到林延潮家中拜贺新年,连一个叫方从哲的小翰林都足以登堂入室,让他在客厅足足等了一刻钟。

    以二人的关系林延潮该立即辞了方从哲来见自己才是。

    那次卢义诚不过与林延潮谈了一壶茶功夫,即默默离去,心底老不是滋味。

    此刻卢义诚深感世道变了,现在的官员不再如以前那样重视乡谊年谊,而是更注重结党。

    卢义诚知道林延潮在朝堂有一股势力,但他自持户部郎中的身份,同样身为正五品大员在官位上是可以与林延潮平起平坐的,所以他心底是期待林延潮能开口主动让自己加入的,如此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林延潮一句话没提,本来自己年后去拜见林延潮时,就想挑破此事,在他看来已足够给林延潮面子,但他却没有半点意思。

    这让卢义诚觉得林延潮有些看不起自己,没错,从当初中进士起,林延潮就一直没有看得起自己,他心底有同年同乡之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