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卷 第十一章 巧立名目三成税赋

原来的总督张大人住这里的时候吃的也是这个。”

    张捷继续咆哮道:“不要跟本官说那个破落货,他吗就是个白痴,天天都是三菜一汤,到处都是三菜一汤,脑子有病啊!赶紧的,给本官去买菜,山珍海味、鸡鸭鱼肉都要有,不然,你立马卷铺盖给本官滚!”

    那膳堂负责人无奈,只得按他的要求筹办起来,他这简直是要人命啊,这会都快天黑了,各处菜市都收摊了,哪还有什么菜卖!

    好在都司衙门没什么菜贩敢得罪,总督大人更是无人敢惹,没有肉,他们就现杀猪,没有鱼他们就找人马上去鱼塘里捞,没有山珍海味,他们就求爷爷告奶奶去福州城里的各大酒楼回购,整的大半个福州城都鸡飞狗跳了将近一个时辰,张捷终于吃到了勉强满意的饭菜。

    这一通折腾还只是开胃菜,第二天一早,张捷便带着史范来到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开始查税,或者说开始他们的贪腐计划了。

    可惜,毕懋康他们早有准备,不管是农赋、商税还是辽饷,所有朝廷规定的税赋他们都收齐了,而且都派人上缴户部了,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帐上就剩下各级官员的俸禄了,他想贪都没得贪!

    这会儿都十二月份了,都快过年了,税赋全部上缴了倒也不奇怪,但是,正因为要过年了,张捷才更要贪啊,好不容易捞到个肥的流油的差事,这第一个年还不得过的极尽奢侈啊。

    朝廷规定的税赋都上缴了没关系啊,阉党从来就不按朝廷规定的税赋收税,张捷直接挥笔疾书,各种阉党巧立的名目跃然纸上,什么车船损耗税,什么人员往来差旅税,什么文案税,什么地方治安税等等,不多不少,直接将朝廷规定的二十税一,变成了十税三,也就是收百分之三十的税!

    这税有这么收的吗?

    有。

    他这百分之三十还算是少的了,天启朝,魏忠贤派往各地的太监税使征收的税率都在三成以上,多的甚至到了五成!

    这税能这么收吗?

    当然不能。

    这样收税,老百姓就没了活路,很容易激起民变!

    他们这样收税没人管吗?

    有。

    但是,谁管谁倒霉,甚至,谁管谁死!

    比如天启朝有名的苏州民变,就是吴中税使织造太监李实横征暴敛引起的,但是,最后却被阉党污蔑为东林党带头抗税,组织民众造反!

    其实,民变本身跟抗税这事还真没什么关系,不过,这个民变的导火索的确是太监税使李实。

    这个民变的起因归根结底就是太监税使李实横征暴敛,所谓织造太监其实就是收织户税的,所谓吴中就是苏州一带,那时候苏州一带的织造业是整个大明最为发达的,日出布达到三万匹以上,而那个时候的物价大概是一两银子三匹布,也就是说苏州一带,一天光是出布产值就有一万两左右,一年就是三百多万两,魏公公听到这个消息,立马派出太监李实来好好收收这里的“税”!

    那个时候规定的商是二十税一,也就是说苏州一带的织户一年的税赋大概是十八万两左右,李实一跑苏州便巧立名目将税赋提到了十税三,也就是说他一年收的税是一百万两左右,这多出的八十多万两自然不是交给朝廷的,而是交给魏公公的。

    就这,李实还觉得不够,因为他自己在中间捞不到多少钱啊!

    于是,他玩了个阴招,规定每台织机用一天就要交三文钱的使用税。

    三文钱相当于多少呢?

    根据那个时候的物价折算,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三四百块钱,而一千文才相当于一两,也就是说,三文钱只相当于现在一块钱。

    一天交一块钱,看似不多啊,但是,那个时候的织机可不是现在的全自动剑杆织机又或者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