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六百零一 府兵的缺陷

开拓西域和对抗羌人的大多数也是关中兵,到了大唐,收拾突厥人僚人吐谷浑人的还是关中兵,关中人太苦了啊。”

    杜如晦闻言一愣,随即笑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正如你所说,大唐之兵可以与高地之兵相抗衡的唯有陇西秦兵和塞北燕兵,塞北燕兵还要镇守北平,防备薛延陀高句丽等外族,动弹不得,任务同样严峻,所以对付西边外族的重任只好压在陇西秦兵身上了。

    其他地区,虽说江南和山东地区已经开始初步建设军府,可可是数量还是少,维持地方治安已经不容易,出国征战的话,恐怕只能给大唐丢脸,不谈训练,只谈身体也是略有所差,江南温暖湿润,民皆短小,气力不如北兵,不善弓马,南兵北上作战者,自古以来失败者居多。

    东吴孙权十万兵北上合肥,却被张辽七千兵马击溃,晋室南迁之后北伐也不在少数,败多胜少,若是防御倒还可行,但是若论进攻,除了陈庆之七千白马军和宋帝刘裕之外,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所以大唐对于南兵北上的事情一直都拿捏不准,主要战力,还是关中兵。”

    苏宁说道:“其实不说环境身体因素,陈庆之与刘裕并非是偶然,用兵不在猛,而在精,南兵也不是不如北兵,若论水军,自然是南兵优先,那些熟识水性的水中汉子,打起仗来,不一定比北兵差到哪儿去,我以为,大唐若要发展军队,增加军队数量,就一定要开发江南,将江南之兵也纳入到主力军队中,哪怕仅仅是水军。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少江南之军若成,江南战事就无需北兵南下,北兵南下水土不服者也不在少数,曹孟德不也是因此而败吗?江南之军完全可以用来对付江南之敌,若事事都要用上北兵,那关中民众岂不是苦不堪言?”

    杜如晦笑着点点头,无奈的说道:“却也是如此,但是,无论如何,对付吐蕃和开拓西域。用的还是关中兵。在那些荒凉之地作战,江南兵不行,塞北兵也不一定的派的上用场,距离最近最熟悉当地气候的关中兵还是要派上大用场。西域都护府若成。估计也需要大量关中兵戍守。”

    苏宁皱眉道:“府兵虽好。却是有一大缺陷,府兵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并不是完全脱离土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活儿需要府兵去做的,一旦西域都护府成,在当地设立军府设立军队恐怕不太可行,都是外族人,和大唐不是一条心,要说移民过去也不能一下子就移个几十万过去,苦寒之地,就算是关中之民也不大愿意过去吧?

    这样一来戍守时间就要加长,即使是轮换制度,也不免的要对农务产生影响,关中建设就要受损,粮食产量也要受影响,马上就是春耕了,戍守西域起码需要几万军队,这样一来,就不会对春耕造成影响吗?大唐全国之兵也不过六十万,这样一来,确实有些麻烦啊!”

    杜如晦摇摇头说道:“所以才会有长征健儿一说,但是,老夫始终觉得不妥,这是府兵一大缺陷,需要改进,否则大唐日后开拓更多土地,拿什么戍守?”

    苏宁也点点头,曾经被压制下去的设立义务兵役制度的想法再一次抬起了头,不得不说,如果说在大唐本土实行府兵制度,而在大唐一些难以直接设立军府就地征收军队的地方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将府兵制度和义务兵役制度分割开来使用,招收一批职业军人,或许会是一条出路也说不定。

    苏宁试探着问道:“杜相,您以为,如果大唐可以建立一支并非是府兵而是完完全全的军队会如何?不需要种地,大唐发给兵饷供养,吃穿用度都是朝廷供给,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待命,主力军队将土地打下来,他们去镇守,或者干脆让他们去出国征战,他们不需要种地,只需要当兵打仗就可以了,您觉得这样如何?”

    府兵制度下,府兵出战要自备武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