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九百六十六 承和之治(三)

军政分开之后,军政制约,三老权利确立之后,民官制约,地方官员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办事情,丝毫不敢逾越。

    大唐安定下来,全力发展,全力恢复,不断的舔舐着之前的小小创口,疗养院制度更加完善,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女成为了疗养院的主要服务人员,伤兵疗养的时候,也正好促成了伤兵和这些孤女的感情培养,无形之间解决了一大批光棍官兵的个人问题。

    军人的地位更加崇高,李承乾竭力宣扬军人的荣耀和担当,提高军人的待遇,尤其是常备战斗军和常备守卫军,至于府兵,似乎并没有被多少提及,战斗在祖国边疆的常备战斗军和守卫在祖国各地的常备守卫军才是百姓们崇拜的对象,他们是职业军人,只有一个任务,保家卫国。

    从此时开始,不知不觉间,府兵制度渐渐被人所遗忘,常备军成为了大唐军队的主流,参谋总部所统辖的军队渐渐转变成了常备军为主,府兵为辅,府兵基本上成了真正的辅兵,李承乾虽然没有明言现在就废除府兵制度,但是也明里暗里的暗示,鼓励府兵加入常备军队,成为职业军人,当然了,如果你不愿意,回家种田也没人拦着你,农为国之本嘛!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面,一直到李承乾承和末年,府兵制度名存实亡,后世人们都认为,正是承和皇帝这样的举措,使得府兵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常备军制度成为军队主体,也为更加后面的义务兵役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唐政通人和,正在稳定的发展着,但是其他的国家却没有这样的运气了,比如波斯帝国,自从阿拉伯之役结束之后,波斯帝国就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所谓内忧,就是立下大功的军方集团和把持政权的顾问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还有随之如来的军方内部骑兵和步兵之争以及顾问内部的政权之争,还有民间的起义反抗斗争。

    至于外患,当然就是罗马帝国的步步紧逼,战争结束之后。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重新进入了对峙状态,若不是大唐军队的介入,要求双方保持最后的理智,估计两国真的要不计生死的决一死战,虽然在那之后两国也爆发了数次十万人以上的会战,但是都没有发生过皇帝御驾亲征的战斗了。

    罗马帝国自己也不安稳,国内的反战情绪相当高涨,民众不堪重负,不堪严苛的赋税和繁重的徭役。还有更加惨无人道的兵役,被逼无奈从而揭竿而起者不在少数,渐渐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双方都没有精力和对方决战,没有经历和对方扯皮,于是秘密签下停战协定,掉头都在那儿忙着镇压国内起事,后院起火的事情可不能做。

    相比起来。阿拉伯特区之内的安定和和平却是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没有的,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当然了。波斯帝国比起罗马帝国的底蕴深厚,要更加麻烦一些,不仅仅有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还有一重更重要的忧患----民众的潜逃。

    如果说中国汉族是世界上最温顺的种族,那肯定是不正确的,人都是一样的不管经过了多少文化的熏陶。本性不会变,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这一点大家都一样,头上的政府只要做的不是太过分,大家只要还有饭吃。就不会起来闹事,除非被逼到了绝境,才会出现起义,但是既是如此,起义的还是少部分,想方设法活下去的,才是绝大多数。

    换言之,不到最后不反抗,说的是绝大多数人类。

    所以相对于波斯人离大唐比较近,罗马人只有反抗一条路可以走,而距离大唐比较近且有先天优势的波斯人有更多的道路可以选择,他们不会反抗政府,他们害怕;但是之前,大唐军队和军人给了他们很好的感觉,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无法承受国内的高压之后,选择了逃向大唐寻求庇护----那些大唐来往的商人告诉他们,大唐的生活很好,而且人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